如果将中国经济看作一辆大马车,投资、出口、消费这三匹拉动中国经济的高头大马一直被频繁提及,但是其实除此之外,资本、劳动、技术、资源这四个很重要的马车轮子却少有人发表观点。
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名誉院长李晓西看来,资源这个轮子出现了问题,“不那么圆了,走起来有点儿摇晃”。
在中国经济开足马力快速增长的时候,资源能源的瓶颈看得更加清楚。这也对中国转向集约型的绿色发展方式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有数据表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同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使得中国约五分之一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几乎一半的河水被污染。
这也是经济学家们建言中国经济降增速调结构的原因之一。从国家层面,“十二五”规划也确实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给予了高度重视,不搞GDP崇拜,发展绿色GDP。但与容易量化考核的GDP相比,如何量化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绿色程度,则成为一个难题。
在这个背景下,李晓西从2010年开始连续两年推出了《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力求以新的视角和数量化指标来促进这个问题的解决。李晓西对记者说道,“这涉及我们后代人怎么生存。”
打着鲜明时代烙印的77级大学生,李晓西向记者感慨,他们那一代人就是为改革开放活的。80年代在社科院读万卷书,90年代在国务院研究室行万里路,新世纪后在北师大育万棵树,无论身在何处,李晓西的研究总与中国经济改革中遇到的最新问题相关。
“通货膨胀来了,我们研究价格问题;加入WTO,我们研究WTO问题;与国外争市场经济地位,我们就做了四本《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这些研究成果中,《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获得了国内最高的经济学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
《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正是李晓西领导课题组诞生的又一新作,它摸索出了一套同时考虑到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的量化方法,并对国内30个省(区、市)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名。
抢占主导权
从国际上看,绿色竞争力或许会成为下一步国家之间竞争的主战场。刚刚在2011年底结束的德班气候大会最终未能达成实质性成果,加拿大甚至在大会闭幕的次日便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以此来逃脱议定书规定其将遭受的140亿加元的惩罚。
美国更是在小布什总统时期便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等发达国家对绿色经济不重视,更大的可能性在于,哪怕美国也至今尚未在绿色经济上获得绝对主导权,此时参与全球气候公约反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实际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于金融危机后提出“绿色新政”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响应,奥巴马试图将绿色经济作为其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据李晓西向记者的介绍,奥巴马的“绿色新政”可细分为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三个方面,而开发新能源是其核心。
在奥巴马政府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就有超过400亿美元用作新能源开发方面的投资。节能减排方面的措施则是制订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和智能电网建设等。而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为了获得主导权,美国政府出台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按照该法案条款,美国有权对来自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