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海外的上市公司正在经历一场“诚信”风暴的洗礼。很多股票在短短几天内大幅度缩水。投资人一改追捧中国概念股的时尚,转而纷纷躲避中国相关的股票。一时间股票市场的中国传染病广泛蔓延。不仅仅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普遍遭受重创,在加拿大、欧洲、香港和新加坡等主要股票交易所挂牌的中国概念股同样被抛售追杀。很多股票缩水超过30%,一些个别有问题的公司的股票更是暴跌超过80%,可以说是惨不忍睹。还有一些公司由于交易所或监管部门提出不信任的警告,股票已经停牌,能否复牌、何时复牌、复牌后的价值所剩几何,这些投资人及其关心的问题却都在未定之天。中国公司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诚信,具体来讲就是其财务报告有多大的真实性。特别是当有些质疑后来被证明是有根据的以后,更加大了投资人的恐慌。报告的不真实、甚至有意作假,恐怕是很多中国企业信誉彻底丧失的开始。
其实,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中存在的问题就一直没有断过。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罢了。最早到海外上市的基本上都是老的国营企业转轨改制后来海外上市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产权交代不清。例如,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金杯以及后来的陕西咸阳偏转等企业,都是国营企业产权交代不清。以至于上市后的产权关系变得更加不可计量,而最终导致不得不摘牌。再有一类国营企业就是上市以后,在其经营业绩上出现了问题,而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向投资人披露,这当然属于另一类的诚信问题。
最近几年,随着国内对海外资本市场了解的加深,众多现代股份制企业,无论国营还是民营,不断地走出国门。利用海外的资本市场为其壮大筹措资金。这些都属于走正门经过正常的审批程序来到了海外的资本市场。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走“偏门”或“后门”来到海外资本市场的。有的通过借壳上市,有的通过反向收购或五马换六羊,在境外注册中转公司而绕道美国上市的,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这一部分企业由于背景复杂、基础本身就不好,所以出问题的也最多,面临停牌或被调查,最终导致法律诉讼也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
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集中反映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中国海外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诚信;其二,海外券商和保荐公司的自身质量与诚信问题;其三,中国政府对海外上市公司的监管缺失;其四,海外监管部门和交易所对外来公司的监管缺失。所有这些问题,都通过对中国企业的诚信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尽管财务报表不实,或者有意灌水的现象仅仅发生在个别企业的身上,中国企业的总体声望却在受到严重损害。由少数企业诱发的对中国企业的不信任感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中国概念股的全面下跌反映了投资人的这种忧虑。更为重要的,企业信誉受损必将长期损害到中国企业的长远利益。预示着未来融资成本会大幅度提高,同时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运营设置了很多障碍。
中国企业和有关部门可能暂时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与问题暴露越来越多,对中国企业、中国产品普遍不信任的情绪还会提高。国外一些立法机构也在酝酿对策,对中国企业或中国产品更加不利的规则的推出不是不可能的。道理十分简单,美国是个法制国家。中国在美这些上市公司被警告或停牌,随之而来的就是要接受调查,紧接着就是永无止境的法律诉讼。很多公司,哪怕是很小的问题,但只要有法律诉讼缠身,就很难全身而退。即便是庭外和解,其经济代价也会非常巨大。不要说中国公司,很多美国企业也在这些永无休止的诉讼当中大伤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