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播报 |
业界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传播 > 业界视点 >
寒流来袭风电制造业如何过冬 ?好“风”还需凭借力
发布日期:2011-12-09  中国电力营销网   来源:亮报—英大网

  近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处处长董秀芬对本报记者透露,到今年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4500万千瓦,较2010年的3131万千瓦大幅增长,我国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国。  风电产业的高速发展,一度为风电设备制造商创造财富盛宴。然而,行业前景好——资金涌入——产能过剩——恶性竞争……这样的循环也给风电设备制造领域带来了困扰。如何打破这一循环,消除困扰,突破瓶颈,是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和整个风电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风电制造业“入冬”

  

  温度骤降的一年

 

  经过5年高速发展的中国风电制造业,正在进入一个冷却期。

  近日,多家风电制造业上市公司发布了2011年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大小风电设备厂商正在经历一个急刹车式的大减速,业绩纷纷大幅下滑。

  国内风电制造业巨头之一——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0月30日发布的2011年三季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华锐风电营业收入为83.9亿元,同比减少27.3%;净利润为9.01亿元,同比减少48.51%;预计2011年全年累计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50%以上。华锐风电在公告中解释称,主要原因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产品销售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减少,毛利率也有所下滑;此外,由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以及项目审批原因,部分项目建设延期,导致销售收入减少。

  此前已经公布三季报的湘电股份和金风科技等行业龙头的成绩也颇显“惨淡”。湘电股份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26亿元,同比下降79.02%。金风科技今年第三季度和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分别下降了7.89%和13.5%,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了74.9%和60%。

  而在海外上市的首家风电企业广东明阳风电,其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尽管营业收入增长28%,但净利润却下滑42%。

  寒流并不只侵袭了上述整机制造行业巨头,风电设备核心零部件生产商也未能幸免。记者了解到,齿轮箱生产巨头泰胜风能的净利润下降了52.6%。

  “即使到明年上半年,情况也不容乐观。”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不少投行研究报告均显示,随着低成本磁钢存货耗尽,明年第二季度成本的进一步上升,预计风电制造企业最差的数据将会在明年出现。

 

  资本“宠儿”遭遇尴尬

 

  风电设备制造业曾经无限风光。

  2007年12月26日,作为风电行业第一股的金风科技以36元的发行价上市,首日涨幅就超过250%,可谓独领风骚。

  即使在2009年遭遇金融危机冲击时,风电制造业也呈现出逆市蓬勃发展的态势。据悉,当时国内主要的风电设备厂商订单都排到了次年。利润吸引下,大量资本争先恐后涌入风电制造领域。

  然而,2011年1月13日,风电行业新龙头华锐风电以90元的沪市发行最高价上市,开盘便遭破发,中签该股的投资者全部被套。东海证券分析师陶正傲分析说:“华锐风电前几年的净资产回报率是惊人地高。但2010年上半年的收入与净利润情况并没有延续高速增长的局面。”如今,金风科技的股价也一直在15元左右的低位徘徊。

  “国内其他几家前列公司也是这种情况。”陶正傲称。中银国际研究部副总裁姚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风机制造业的资金链情况并不乐观,目前银行已不鼓励给风机制造企业贷款。投资界人士认为,风电企业尚有投资考虑余地,而风机设备制造商基本已没有投资价值。

  也许是看出风电设备制造业“暴利时代”即将谢幕,已有一些本想大举进军风电产业的资本开始打起退堂鼓。上市公司哈空调此前就宣布,公司董事会慎重审议,决定终止风电研发活动,集中精力做大做强主业。中国北车此前虽然高调宣布力图在未来五年进入国内风电设备制造商前五名,但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实施此战略的具体行动还要视国内风电产业的发展空间而定。

 

  行业面临洗牌

 

  在10月20日举行的2011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华锐风电、金风科技等企业代表一致认为,目前风电整机价格正在从两年前的7000元/千瓦~8000元/千瓦下降至3500元/千瓦~4000元/千瓦,风电行业面临“过冬行情”。近段时间,国内风电设备的主流公司逐渐面临着半停产的情况。

  “这是目前风电市场需求所决定的。”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向记者表示,尽管目前没有具体多少家企业关闭的统计数据,但行业整合是不可避免的。

  据了解,目前,国内从事风电设备制造的企业有80多家。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东方电气是行业前三的企业,占据国内60%的市场份额。明阳风电、运达风电、湘电风能、上海电气,在抢夺市场份额上也异常激烈。

  而未来行业洗牌带来的数据将更为“残酷”。业内人士的一个共识是,最后能够留存在市场上的风电整机制造厂商不会超过10家。

  “我们预计,风电制造业领域最终会整合至3~5家龙头企业,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银国际研究部副总裁姚圣分析,行业发展至今,整合已经在所难免,这是一个前进的、淘汰的过程。

  

  由“春”入“冬”的背后   

  

  产能过剩价格战激烈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风电总装机连续5年实现翻番,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风电市场。

  风电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以及财富效应,引得多家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和一大批中小企业纷纷投身风电设备制造业。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风电整机制造厂商只有6家。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风电整机厂商已增至100多家,有样机下线的就有近90家。此外,还有风电设备零部件制造企业上百家,叶片生产厂50余家,塔架制造厂100余家。

  风电设备制造领域产能扩张已远远超过产业发展需求,供过于求趋势明显。

  而为了获得更多订单,企业间以价格战为主的竞争更加白热化。据了解,风机招标价格在2010年开始低于3500元/千瓦,目前已下降到最低中标价格为3450元/千瓦,甚至有样机生产厂商报价3000元/千瓦。即使已经签订的订单也被迫进行合约修改,下调合同金额。较之三年前,风机价格几乎被“腰斩”。

  “中国风电产业的一个硬伤就是设备制造的规模已远远超过下游需求市场开发的速度,下游市场需求的下降导致产品价格下降,这是企业利润下降的根本原因。”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告诉记者。

 

  原材料涨价成本提升

 

  继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增加风电企业成本之后,稀土价格暴涨使风机企业日子更加“难过”。去年,六部委联合发文整顿稀土行业,稀土价格稳步上涨,多个品种涨幅近3倍。制造永磁电机所需的钕铁硼价格,从2010年的每吨8万元涨至每吨70万元,涨幅高达770%。

  今年以来,国内稀土价格仍一路暴涨,至7月中旬,部分品种上涨幅度超10倍。有券商报告指出,稀土价格的上涨致使湘电股份上半年永磁电机毛利率下降6个百分点。这一行情使以稀土为原材料的直驱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如金风科技、湘电股份产品成本受到重大影响。

  今年7月,湘电股份董事长周建雄发出停产宣言,他表示,稀土原料价格高涨,风机企业已经难以消受。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指出,金风科技已深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困扰。除非该公司找到应对措施,否则,2011~2013年,其综合毛利率将大幅下滑至12.3%~12.9%。

 

  “4.95万千瓦”现象

 

  有消息透露,国家能源局制定的新的风电场投资管理办法即将印发。它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能源局将收回原属于省级发改委的5万千瓦以下陆上风电场项目审批权。

  按照之前的审批制度,5万千瓦以下陆上风电场项目,由省级发改委审批,上报国家能源局备案;5万千瓦以上的陆上风电场项目,由国家能源局审批。这一制度形成了独特的“4.95万千瓦”现象,即大批4.95万千瓦风电项目快速上马。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内上马的风电项目中,93%左右经由地方审批。有的地方为规避审批,将大项目“化整为零”,造成地方陆上风电场项目与国家新能源开发整体规划冲突,与电网整体规划不协调,导致陆上风电场并网困难。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能源局将5万千瓦以下的陆上风电场项目审批权收回后,将降低我国陆上风电场的审批数量与审批速度,减少市场对风电整机与零部件设备的需求。这也标志着,国内风电装机连续5年翻番的热潮时代已经过去,开始真正进入了冷却期。

  根据此前发布的2011年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在新能源鼓励类的10个子项中,风电仅在“风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这一子项中被一带而过。而在最终确定的《“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光伏发电装机总量目标已明确上调至10吉瓦,较该规划初稿中的目标翻一番。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新能源领域,风电发展势头将逐步被光伏发电所取代。

  

  好“风”还需凭借力   

  

  提升质量是根本

 

  谈及如何解决目前风电制造业面临的种种问题,在2011北京国际风能大会的企业家论坛上,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对记者说:“保证质量!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尤其是中国制造,谁打质量牌,谁就能走到底。”

  用三一电气总经理吴佳梁的话来说就是:“这不是卖手机,这是卖一个要使用20年的重型工业设备。”他向记者表示,风电制造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技术和质量的严苛要求,应该积极杜绝以牺牲质量为前提的低价竞争。“当我们把这个行业当白菜做的时候,这一行就完了。”

  吴佳梁指出,规范行业首先要从建立标准开始,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否则会留下更多的隐患。

  今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促进风电装备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若干意见》,要求着力加强质量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根据我国自然环境和特殊工况条件,改进产品设计,提高风电机组适应性。提高制造工艺水平,保证材料质量。进一步提高叶片、主轴、主轴轴承和变桨轴承、增速机、发电机等关键部件的制造水平,确保风电机组质量。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测、质量认证和质量监督组织体系。

  国家能源局副局刘琦公开表示,中国要实现风电大国向强国转变,未来产业发展要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从追求装机容量向追求风力发电量转变。

  “如果说‘十一五’是中国风电产业高速发展的五年,那么‘十二五’将是中国风电高质量发展的五年。”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黎翔在接受采访时说。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表示,中国风电设备制造规模很大,但大却不强,在技术、可靠性和开发水平上与国外企业的距离仍值得关注。

  据了解,尽管我国风电设备制造技术在过去的几年获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在核心技术、关键设备领域,例如,风机主轴承和风机控制软件等,自主创新程度还比较低,对国外技术和设备依赖度较高。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表示:“不掌握核心技术,而是忙于引进技术和上生产线,然后拼命扩张产能,这是完全错误的。很多东西不是规模可以解决的。”他认为,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特别是要对核心技术形成突破,才能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竞争力。

  中国能源协会会长倪维斗也曾公开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行业要稳步转变,技术和研发要搞上去,要抓住风电发展的前端。中国要建设风电强国,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掌握核心技术。

  事实上,从今年6月到8月,国家能源局已不断推出各种技术标准,发布了《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等18项重要标准,涉及风电机组状态监测、风电场电能质量、风电关键设备制造要求等方面。但专家仍认为,这些标准还远远满足不了中国风电产业的需求,国家未来需要更多的技术标准对其进行规范。

 

  开拓风电新市场

 

  风电设备生产商属于制造业企业,如果没有创新或开拓新市场,利润空间只会进一步下降。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表示,近两年企业的重点投资在陆上风电建设上,未来可以将海上风电作为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国完成了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从立项到运营、再到研发整机和整个风电场的成功运行。”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就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他表示,沿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能源消耗大部分集中在这些区域,海上风能的开发利用能够非常好地支撑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速成长。在“十二五”期间,行业调整就要集中和分布相结合、陆地和海上相结合,同时要向经济和市场为导向的方向转变,“这是非常必要、非常明智、非常有前瞻性的一个战略调整”。

  他还表示,机械行业大型化、资源的集约利用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过程,“海上风电的大型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从3兆瓦、5兆瓦到6兆瓦甚至是更大规模的发展,这在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内是可以验证的。”

  进入2011年,中国风电产业已经出现了转型迹象。除了提高质量和研发水平、掌握核心技术,并且积极开拓新市场之外,风电产业还需要有更加科学开放的市场竞争和国家管控,促进行业未来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市场是标杆。企业能不能生存发展是要由市场和客户来决定的,产品有没有竞争力也要靠市场来检验。”韩俊良强调。

  

  



中国电力营销网投稿热线:010-63438088/63361156 新闻投稿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914306897
邮箱:keymedia#powersp.com.cn(请将#换成@)
相关信息
2013年11月19-21日,主题为技术共建、精益求新 的全国输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