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6.8万亿~7.2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3.6~4.8%;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0亿千瓦,年均增长5.5%;西电东送2.7亿千瓦,年均增长14.04%;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27%。”11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韩水在发布会上公布了“十三五”电力发展的总量目标,并介绍了“十三五”电力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及重点任务。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法改司司长梁昌新主持发布会,电力司司长黄学农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纵观《规划》,指导思想中提出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电力工业体系”贯穿始终。
未来五年,我国电力绿色发展意味更浓、灵活性协调性要求更高、保民生促改革分量更重。
绿色清洁: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5%、装机规模7.7亿千瓦
“十三五”期间,电力工业向清洁低碳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是电力系统转型的重要标志。
《规划》明确,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这一约束性指标彰显了我国电力绿色发展的决心。
据韩水介绍,到2020年,我国常规水电达到3.4亿千瓦,年均增长2.8%;抽蓄装机4000万千瓦,年均增长11.7%;核电装机0.58亿千瓦,年均增长16.5%;风电装机2.1亿千瓦,年均增长9.9%,其中海上风电500万千瓦左右;太阳能发电装机1.1亿千瓦,年均增长21.2%,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万千瓦以上、光热发电500万千瓦。届时,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将达到7.7亿千瓦左右,比2015年增加2.5亿千瓦,占比约39%,提高4个百分点,发电量占比提高到31%。
在明确非化石能源预期规模的同时,亟待回应的是未来五年如何解决当前电力系统运行中存在的弃水、弃风、弃光问题。
对此,韩水分析指出,“电源布局”“电网输送”“系统调节能力”是影响当前水电、风电、光伏消纳的三大主因。
基于此,《规划》明晰了优化调整能源开发布局,保证弃水、弃风、弃光率控制在合理水平的路径:水电──积极发展水电,统筹开发与外送。
坚持生态优先和移民妥善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以重要流域龙头水电站建设为重点,科学开发西南水电资源。坚持干流开发优先、支流保护优先的原则,积极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严格控制中小流域、中小水电开发。坚持开发与市场消纳相结合,统筹水电的开发与外送,完善市场化消纳机制。强化政策措施,新建项目应提前落实市场空间,防止新弃水现象发生。
风电──按照集中开发与分散开发并举、就近消纳为主的原则优化风电布局,统筹开发与市场消纳,加快中东部及南方等消纳能力较强地区的风电开发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开发。调整“三北”风电消纳困难及弃水严重地区的风电建设节奏,加大消纳能力较强或负荷中心区风电开发力度。
光伏──按照分散开发、就近消纳为主的原则布局光伏电站,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和“光伏+”综合利用工程。积极支持光热发电。
核电──安全发展核电,推进沿海核电建设。
如何缓解“电网输送”“系统调节能力”两大因素对清洁能源消纳的制约,则亟待安全、灵活、高效的电力系统支撑。
安全灵活:新增“西电东送”输电能力1.3亿千瓦、新增抽蓄电站1700万千瓦
适应风电、光伏发电大规模并网消纳,改变局部地区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偏低,电力系统整体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客观上急需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智能化水平,建设高效智能的电力系统。
作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一环,配置电力资源的重要平台,“十三五”时期电网建设应如何考虑?据韩水介绍,“十三五”期间,电网建设锁定三大方向:
一是筹划外送通道,增强资源配置能力。考虑输电通道主要是合理布局能源的富集地区外送,建设特高压输电和常规输电技术的“西电东送”输电通道。输电通道建设过程中重点考虑资源富集、受端电源结构和调峰能力,合理确定受电比重和受电结构。同时,在保证跨区送电可持续性的同时,满足受端地区的长远需要,还能够参与受端的电力市场竞争。“十三五”期间,规划新增“西电东送”输电能力1.3亿千瓦。依托电力外送通道,有序推进“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跨省区消纳4000万千瓦,存量优先。
二是优化区域主网架,加强省间联络。进一步调整完善区域电网,提升各电压等级电网的协调性,加强区域内省间电网互济能力,提高电网运行效率,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的可靠供应。严格控制电网建设成本。“十三五”全国新增500千伏及以上交流线路9.2万千米,变电容量9.2亿千伏安。坚持分层分区、结构清晰、安全可控、经济高效原则,按照《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的要求,充分论证全国同步电网格局。
三是升级改造配电网,适应电力系统智能化要求,基本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中心城市配电网的智能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城乡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指标有较大提升。
“全面提升系统的灵活性,提高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是电力‘十三五’规划的一个特点。”韩水指出,“要充分挖掘现有系统调峰能力,加大调峰电源规划建设力度。”
《规划》对于“加强调峰能力建设,提升系统灵活性”作出明确部署:
──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十三五”期间,抽蓄电站开工6000万千瓦左右,新增投产1700万千瓦左右,2020年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左右;
──全面推动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十三五”期间,“三北”地区热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约1.33亿千瓦,纯凝机组改造约8200万千瓦,其他地区纯凝机组改造约450万千瓦。改造完成后,增加调峰能力4600万千瓦,其中“三北”地区增加4500万千瓦;
──在有条件的华北、华东、南方、西北等地区建设一批天然气调峰电站,新增规模达到500万千瓦以上。
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电力调度运行,大力提高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全面增强电源与用户双向互动,支持高效智能电力系统建设。
低碳高效: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力争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煤电超低排放改造4.2亿千瓦、节能改造3.4亿千瓦
“十三五”期间,作为我国主力电源,面对电力需求放缓、电源结构优化、煤电潜在过剩风险显现的现实,煤电如何转型升级,实现清洁有序发展,是电力清洁低碳发展的关键。
《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取消和推迟煤电建设项目1.5亿千瓦以上。到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力争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占比降至55%。“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煤/千瓦时”“现役燃煤发电机组经改造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标煤/千瓦时”升级为两大约束性指标。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黄学农表示:“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力争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这个目标任务不轻松,需要综合施策才能实现。一是实行煤电建设规划风险预警机制,有效指导各地煤电规划建设;二是对已经开工或者核准在建的项目采取缓核一批、缓建一批措施;三是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这些措施,控制煤电在11亿千瓦以内,能够有效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同时使煤电利用小时控制在合理水平。”
《规划》将“严格控制煤电规划建设”列为加快煤电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要求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并举的原则,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实施“取消一批、缓核一批、缓建一批”,同时充分发挥电力系统联网效益,采取跨省区电力互济、电量短时互补等措施,多措并举减少新增煤电规模。
未来五年,全国将实施煤电超低排放改造约4.2亿千瓦,实施节能改造约3.4亿千瓦,力争淘汰落后煤电机组约2000万千瓦。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30万千瓦级以上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
护佑民生: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消费总量约1.3亿吨标煤,实施电力精准扶贫
“在民生保障方面,‘十三五’期间将立足大气污染防治,以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为抓手,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加快充电设施建设,推进集中供热,逐步替代燃煤小锅炉,积极发展分布式发电,鼓励能源就近高效利用。实现北方大中型以上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率达到60%以上。”韩水介绍说。
据《规划》,2020年将实现能源终端消费环节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消费总量约1.3亿吨标煤,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27%,伴随城乡电气化水平明显提高,电能替代新增用电量约4500亿千瓦时。
韩水介绍说:“‘十三五’期间,将利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契机,全面解决农村电网户均供电容量低、安全隐患多、低电压等问题,尤其是乡村及偏远地区供电薄弱问题。同时,实施好光伏扶贫政策,建立长期可靠的项目运营管理机制和扶贫收益分配管理制度,切实实现‘精准扶贫、有效扶贫’。另外,因地制宜,结合资源特点,鼓励电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贫困地区建设电力项目,并将贫困地区的电力项目优先纳入电力规划。”
深化电改:2018年底前启动现货交易试点
“十三五”是我国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电力工业推进体制机制市场化的重要时期。《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表:──核定输配电价。2017年底前,完成分电压等级核定电网企业准许总收入和输配电价,逐步减少电价交叉补贴。
──建立健全电力市场体系。建立标准统一的电力市场交易技术支持系统,积极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完善交易机制,丰富交易品种。2016年启动东北地区辅助服务市场试点,成熟后全面推广。2018年底前,启动现货交易试点。2020年全面启动现货市场,研究风险对冲机制。
──组建相对独立和规范运行的电力交易机构。
──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2020年前基本取消优先发电权以外的非调节性发电计划。
──全面推进配售电侧改革。2018年底前完成售电侧市场竞争主体培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