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越月 特约记者 赵宇
9月28日,一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风电场进入媒体视野:红树湾。
当日,台风“天兔”登陆广东,位于汕头的红树湾风电场首当其冲。在25台风电机组中,有8台机组被拦腰切断,另9台的叶片被折损。即便剩余的8台机组外观无恙,但这次侵袭对风场造成的损失也已接近一个亿。
不仅是在红树湾,广东石碑山风电场机组的机舱罩被“天兔”吹飞。而不久前,在福建福鼎,台风“菲特”袭击霞浦的在建沿海风机项目,造成工期被短暂延误。一连串的风机被台风影响的事件,引起了企业对海上风机技术路线的反思。
三度反思
这已经不是风机设备企业的第一次反思。与光伏、新能源汽车不同,中国风机企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在2010年就已开始。2010年1~6月,全国出现多起风机倒塌、电机着火、齿轮箱损坏和控制失灵的事件。而与事故相关的设备企业中,不乏诸如东汽、苏司兰这样的国内外大型公司。于是,一场涉及政府和企业对风机质量的拷问延续半年有余。
质量问题尚未平息,弃风问题就紧紧跟上。
2011年冬天,“三北”地区的风电送出通道不畅,媒体抨击“蒙西电网风电出力仅能保证50万千瓦,弃风最高达290万千瓦”。风电企业仿佛一下找到了困扰其前进的根源,他们纷纷表示,在资源规划和通道规划不协调、消纳与调峰等关键问题尚未明确解决的前提下,其发展受到影响。然后,如同质量问题一样,弃风成为此后一年多内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
第三轮反思出现在2012年。在半年经营指标发布后,媒体吃惊地发现,原本盈利的风电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以往如打鸡血般狂涨的利润增幅,在这半年中骤然放缓。行业龙头金风和华锐最为明显,其净利润同比下跌五成以上。但此次,企业仍把问题归结于环境。正如金风科技在公告中所述:业绩变动的原因为风电行业增速放缓、市场竞争加剧,风电机组价格下降。
条件具备
时至今日,回头再看三次反思中的问题,会发现“相关标准不规范,行业门槛低”的问题,已经随着风机质量“国标”三大文件——《风电机组并网检测管理暂行办法》《加强风电场并网运行管理的通知》《风电机组并网检测工作协调会议纪要》的出台,有了明确标准。
另一个关键问题——弃风,也在国家电网按照“建设大基地,融入大联网”的思路,调研全国8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后,有了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案。截至2013年4月,在国家电网经营区内,风电等新能源并网容量达到7079万千瓦,同比增长28%。
同时,针对风电不稳定可能对电网安全的影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打造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就风电、光伏发电等不稳定的电源通过与储能发电相结合进行试验。至今,已经掌握新能源场站级监控技术和风电功率预测技术,同时攻克了风机并网运行控制核心技术,实现了对风电的可控可调。
仍需自省
如果说知耻而后勇,那么在经过三轮反思,且风机标准出台、弃风情况减少之后,制造企业的道路应该迅速走顺。但事实不尽然。
本文开始所述的几大风场接连被台风损坏,其实就是企业技术路线尚不成熟的体现。
但可喜的是,风机企业“着急扩展”的个性已经明显收敛。在2011年后,华锐等风电企业开始进入美、加、西、澳等国市场,期待在海外业务上有所斩获。但进入2013年,华锐已陆续注销8家海外公司。对拉短国际战线的结果,行业人士众说纷纭,但至少在华锐的半年报中,海外业务实现盈利同比增长108%。
类似的复苏迹象也出现在其他企业的2013半年报中。从盈利角度看,金风科技、天顺风能、湘电股份、华仪电气企业的毛利率有所好转。行业人士为这3年来难得的回暖而备受鼓舞。
但3%~11%的涨幅,还不足以让人对行业的未来信心十足。
对于风电企业来说,继续检讨自身战略和技术路线,远比寻求政策扶持更为重要。正如华锐风电创始人之一阚治东在微博上所说:“(业绩不佳)一方面有宏观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更要检讨自己,前期扩展步伐太大。”尽管是在反思华锐,但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诫更多的风电企业,自省仍需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