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热,居民用电高峰马上就要来了,不少地方的供电要开始吃紧了。这一吃紧,让企业也很为难,因为一旦拉闸限电,工业生产肯定也会受到一些影响。据统计,去年全国共有24个省级电网出现电力缺口,很多省份累计错峰避峰的天数超过了100天。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作为新能源的代表,风能和太阳能目前应用的情况如何?以后的推广前景又怎么样?
新能源的试验场
河北省张北县,海拔1600米以上的塞外高原,这里曾经是铁马冰河、狼烟四起的古战场,如今,人们在这里架起了风车,竖起了太阳能板。张北,成为了一个新能源的试验场。
面对不稳定的风、不持久的光,不懈的努力让2011年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在这里建设起来。这是我国首个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和智能输电“四位一体”的新能源综合利用工程。
国家风光储示范电站有限公司纪委书记陈龙发:白天的时候,路灯不需要用电,那怎么办呢,就发完了电以后,就储存在储能系统里面,到了晚上需要路灯亮的时候,储能系统放电,使路灯亮起来,这就是一个风、光、储,这么一个微型的风光储系统。
路灯,只是一种对风能、太阳能和储能相互配合的简单尝试利用,而一旦大规模开发使用时,就复杂得多了。
新华社记者任玮玮: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电池,而如何把风机转动所产生出来的电力,以及太阳能所转化出来的电力储存起来方便我们使用,这是新能源和我们生活联系最重要的接口,而秘密就在储能这个问题上。
电源的稳定性事关电网安全,既要求新能源发电保持稳定,又要求其并网电压水平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储能在这里就发挥着调节和配比的作用。
国家风光储示范电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明:储能技术问题,就是如何保证新能源能够更好的送到电网,然后输走各地能用的了,还有就是经济问题,比如说我们上的这套电池实际上也需要很大一部分投资,能够改善电的质量和输出特性,它毕竟是一个技术经济问题。
从2011年12月25日风光储输工程建成投产至今,已经过去了4个多月时间,其间,经受了大风、严寒等恶劣气象条件以及各种运行方式的考验,系统运行稳定,累计发电超一亿千瓦时。
靠电力微网用上电器
而在世界屋脊的西藏,新能源也改变了这里村民们的生活。2011年12月的一天,对于西藏日喀则吉角村的巴桑旺堆全家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们平生第一次用上了家用电器。太阳还没落山,村民们便早早来到巴桑旺堆家里,围坐在一起,收看电视节目。
西藏拉孜县吉角村村民巴桑旺堆:通电之后,现在可以看上电视、用上电动酥油茶搅拌机了,太好了。之前只是用太阳能电池照明,电视这些都用不上。通上这种好电之后,就像让我们睁开了眼睛一样,心里很激动。
在这之前,吉角村的每一户家庭只能通过小型太阳能电池板储备电能,来供晚上的照明。而电视机、电动酥油茶搅拌机等家用电器在村里几乎见不到,哪怕有也只是摆设。现在,在吉角村南面的山坡上,连同风机和同期安装的30块太阳能电池板成为了吉角村昼夜不停的新电源。海拔4853米的吉角村成为西藏首个使用“电力微网”的偏远村庄。
北京华电天仁电力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振江:希望明年我们能有一个小规模的推广,后年开始能有一个更大规模的推广。就是能够在牧区、边远地区,能够比较广泛地使用这种技术。
并网的现实选择
西藏,这个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风能、太阳能都很充沛,在这种条件下,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是新能源利用的必然选择。然而,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区域大多集中在西北和内陆地区,而70%以上的能源需求则集中在东中部,两者距离远的达到1000到3000公里。因此,并网是新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必然选择。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未来5年计划投资2500亿美元,建设联接我国大型能源基地和主要用电负荷中心的“三纵三横”结构的特高压骨干网架。
不以装机量论英雄
我国能源紧缺,近几年在大力倡导新能源的背景下,高度集中开发风电、光电的模式,给装备工业和设备制造领域带来跨越式的飞速发展。这的确能够创造“快”的奇迹。然而,设备的过剩却可能带来企业倒闭、重组。
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我们是呼吁这种低成本价的这种恶性竞争要尽快的制止,整个行业应该尽快回到一个盈利的通道上去,这样整个光伏行业才能理性的发展,持续的发展。
新能源以其清洁、环保又高效的特点,既能带来经济价值,又有生态意义,目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不过这个产业也同样有门槛,一味扩张低附加值的粗放型经营,只能带来后顾之忧,比方说近几年已经出现些苗头的光伏产业。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这里面也蕴含着整个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