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供电局党员智能变电站创新工作室团队很有激情,是一个团结、创新、奉献的团队,工作很尽心,很用心,不错!”重庆市电力公司领导在江津供电局检查工作时,对该局共产党员(智能变电站)创新工作室给予高度评价。该局创新工作室以闪亮的姿态,发挥从人才个体到人才链条的“酵母效应”,开启了江津供电局建设重庆首座智能变电站后的二次创业之旅。
勇创新业,敢争第一!智能变电站两次创业的背后,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该局变电运检工区副主任刘和志。
坚持+合作+技术+管理=奋勇向前冲 一次创业开启重庆智能电网新时代
得知重庆首座智能变电站要在双福开建,江津电网沸腾了!可一想到:建设从零开始,安装从零开始,调试从零开始,管理从零开始……没有任何智能变电实战经验的江津电网人,该从何处着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于是,局领导决定派技术小组前往南京“取经”。技术小组由谁挂帅?领导自然想到了拥有全国高级技师、重庆市技术能手、江津供电局技术带头人等头衔的刘和志。
深感任务的艰巨和使命的光荣,刘和志丝毫不敢懈怠,迅速立下“军令状”:“请领导放心,没取到‘真经’,我们不回来!”
去年7月,刘和志带着核心团队的另4名成员赶赴南京,开始了为期2个月的出厂联调工作。
7、8月份的南京,闷得像个大火炉,烤得人汗水直扑。从早上到晚上,刘和志和大家一起,围着那些调试的“电家伙”动起了“脑筋”,摸设备,查资料,开展讨论,分析总结……不通风的工作室里,大家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夜深人静,时针已指向11点,刘和志还在灯下查资料分析、写日记总结,眉头紧锁的他接到了11岁儿子刘远卓打来的电话:“爸爸,我想你了!你好久回来?”没法给儿子确切的回答,刘和志只好“转弯抹角”:“乖儿子,快睡觉。爸爸爱你,也好想你!”
顾不上挥汗如雨,舍下了思家亲情,在南京调试的50多天,核心团队的每个成员,秉承“坚持+合作”的理念,充分发挥“技术能手+智囊军团”作用,先后攻克60多项技术难题。刘和志还带头写下了2万多字的调试日记。
学成归来本应调整一下,但刘和志却像被上紧了发条的钟,卯足了劲儿,又带着大家迅速投入到110千伏杉树智能变电站的现场安装和调试工作中。
“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早上7点到晚上11点,每天16个小时,连续60天,集技术、管理于一身的刘和志,一直坚守在一线。
安装、调试现场,困难一个接一个,刘和志给大家鼓劲:“无奈绝不能无为,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有一次,刘和志发现变电站的关键布局上,设计图出现了问题,需找重庆市电力公司相关管理部门、重庆电力设计院相关人员来解决,可多次联系,对方都说很忙。
设计问题不解决,建设、安装、调试、管理等工作,都只能搁浅。怎么办?刘和志一边与对方积极协调沟通,一边召集技术团队寻找解决办法。初拟几套解决办法,反复比选最优方案,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
很快,国内首个全面遵循智能变电站标准来建设的杉树110千伏变电站正式投运,开启了重庆智能电网的新时代。
人才个体到人才链条 二次创业的“酵母效应”
智能变电站对市民来说,有何好处?刘和志告诉记者,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占地面积和运行成本都更低,真正实现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目标。市民能感受到的是,电用起来更安全稳定了,变电站发生故障次数更少,停电时间也大大降低了。
那对于江津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变电站又起着什么作用了?据了解,杉树智能变电站极大的优化了双福工业园区的供电网络,缓解了园区另一个变电站——高浒变电站的供电压力。目前杉树智能变电站供电负荷近7万千瓦,直接对东风小康汽车、交通大学等大型企业供电,有力的促进了双福园区招商引资和地方经济发展。
今年初,国家电网公司领导来视察变电站时,对智能变电站取得三大创新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内首次测试网络跳闸和直接跳闸延时差别;国内率先进行网络性能测试;创新测试光纤传播信号的功率衰耗,堪称江津杉树智能变电站创新“大手笔”。
作为重庆首座智能变电站,其建设、安装、调试、改造、运行检修等创新经验,都将成为全市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样板。
如何提炼总结“江津经验”向全市推广并“共享”?敢想敢试的刘和志一刻也没“消停”,一个大胆的想法——成立重庆首个共产党员智能变电站创新工作室,很快应运而生。
刘和志把想法汇报给局领导得到认可。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今年5月,刘和志赶赴温州学习创新团队经验,回来迅速形成调研报告,并着手筹备相关事宜。
刘和志说,创新工作室不是“徒有虚名”,而是要通过总结提炼、QC创新、科技项目、“五小”改革等方式产生各种创新成果,推动重庆智能电网的发展。
同时,刘和志还为今后打起了“算盘”,他要让创新工作室为全局党员、职工提供实现个人创新价值的平台,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提高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实现从人才个体到人才链条的“酵母效应”,快速形成一种“滚雪球”式的人才成长模式,助推江津电网的二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