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播报 |
发电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发电专题 >
当涂发电公司:书写建设传奇,印证大唐实力
发布日期:2011-12-27  中国电力营销网   来源:马鞍山当涂发电有限公司

  2011年11月中旬,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网站正式公布《关于表彰2010-2011年度国家优质工程的决定》,马鞍山当涂发电有限公司一期(2×660MW)工程榜上有名,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这一沉甸甸的荣誉,是当涂发电公司上下同心、逆势拼搏、无私奉献的成果,是一期工程建设者奋力追求“大唐质量”和“大唐速度”、着力提升管理水平的效果体现,更是响当当的“大唐实力”的充分印证。

迎难“亮剑”,“大唐质量”、“大唐速度”齐头并进

  当涂发电公司一期两台66万千万机组是安徽省第一个成功落实“上大压小”节能环保的发电项目,也是集团公司在皖发展的第一个项目。

  2003年,集团公司组建之年。随后,时任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翟若愚两次来皖,先后与时任安徽省副省长黄海嵩、王金山会面,洽谈大唐在皖发展大计,确定该项目为在皖重点项目。时任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组长邹嘉华来到马鞍山,与时任马鞍山市市委书记丁海中、时任马鞍山市市长姚玉舟会面,深入探讨大唐马鞍山项目的发展。

  2004年元旦,马鞍山第三发电厂筹建处成立。成立之时,该项目部就旗帜鲜明地展开了“让‘大唐速度’在马三项目中证实,让‘大唐精神’在马三项目中实现”的旗帜,并确立了“确保省部级优质工程,争创国家优质工程”的总目标。同时,整体策划,发布了14项质量管理制度、12项细部工艺控制要点,严格执行强制性条文,全面强化过程控制,践行绿色施工,创新管理,利用基建MIS和P3E/C软件,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规范地展开工程管理。

  2007年初,在取得国家发改委许可的基础上,该筹建处加快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仅用时5个月就完成了700多亩土地征迁、12万米的打桩、56万立方的吹填沙工作,建成一条长2.25公里、宽17米的进厂道路和一座长60米、宽22米的跨河承重桥,主厂区完成“三通一平”。


基建期冒雪施工

  2007年7月,在1号机组主设备招标工作已经完成、现场破土动工时,确定要“同步上2号机组”。面对重压,该筹建处一班人没有气馁,立即在已签完的1号机组设备上追加并落实了2号机组设备当年投产、同步供货的内容。

  设备催交是贯穿筹建处工程建设始终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时任筹建处主任李端祥亲自负责设备催交,排出得力干将常驻厂家催交、监造,有力有效的催交保证了现场设备供应。面对一年内全国钢材价格狂涨带来的一系列“不付价差就停止供应”的危机,该筹建处却没有发生过设备停供事件。此外,2号汽轮机转子供货滞后1个月也是双机投产的“死结”。2008年8月,在集团公司的帮助下,该筹建处通过力争,解开了“死结”,并用35千伏临时电源“倒送电”完成了全部的分部调试。

  为追求工程建设的高质量,该筹建处超前预控,未雨绸缪。在广泛了解66万千瓦机组常见的设备缺陷后,有针对性地超前预防——组织业主、监理、施工单位有针对性地将防范措施落实到作业班组的作业指导书中,加强对设备、系统安装质量的控制;加强对设备、管道、支吊架等设备出厂前的质量监督与控制;加强对插接焊口的质量监督;加强落实锅炉受热面通球、清理、酸洗及吹管后内窥镜检查等措施。

  与此同时,为提高施工质量,该筹建处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将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在工程建设中,其中,仅施工过程中的“四新”应用就达20余项。例如:首次将重型矿石骨料砼(32.5千牛/立方米)应用于磨煤机基础,取得了良好效果;针对厂区及周边地质、环境特点,循环水泵房采用沉井工艺、取水管采用大口径顶管施工工艺,达到了预期的工程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科技创新达13项,其中,“600兆瓦汽轮机本体安装”、“大型铝母线焊接”、“汽轮机润滑油系统安装及冲洗”3项技术被评为“2008年中国电力建设工法”;“电站锅炉用中速磨煤机施工”技术,荣获“2010年度中国电力建设工法”。此外,由该公司工程管理部主要技术人员组建的QC小组,由于有效开展了“提高水冷壁焊口一次合格率”、“消除不锈钢复合板的焊接裂纹”等技术攻关活动,荣获中国电力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该公司电厂节约用地QC小组,荣获中国勘测设计协会“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该公司推出的“烟风道阻力计算软件”,获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专用技术证书”。


500千伏升压站安装工艺优良

   两台机组同步建设,从锅炉钢架吊装到投产发电只有不到16个月的工期,几乎人人都说“不可能”。可是,该筹建处全员坚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决心,以扎实务实的工作作风、以超常工作的无私付出赢得参建各方的支持。参建各方质量与速度并重,把工程“难点”变为“亮点”。一期工程建筑、安装单位工程优良率100%,两台机组安装受监焊口99175道,一次检验合格率分别为99.38%和99.03%,两台锅炉从整套启动试运至今均未发生爆管或焊口泄漏。两台机组漏氢量、轴振水平等均达到优良等级,实现了厂用电受电、锅炉水压试验、汽轮机扣盖、锅炉酸洗、锅炉点火冲管、机组整套启动、汽机冲转和并网发电8个“一次成功”,调试质量优良。

  “双投”功成时,时任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翟若愚在贺信中评价:筹建处“一年双投”使集团公司在皖的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增强了集团公司在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1号机组建设总工期15个月零17天,2号机组总工期13个月零12天,先后创下全国同类型机组建设最短工期记录,再次展示了“大唐速度”,树立了集团公司的良好形象。

  2009年元月,1、2号机组分别荣获“集团公司2008年度工期一流指标”、“集团公司2008年度试运油耗一流指标”荣誉。一期工程先后获得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电力行业工程优秀设计二等奖、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被评为集团公司 “达标投产工程”、“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和“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地”。

步步推进,管理能力、运营绩效共同提升

  2009年1月1日,一期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接踵而来的,是生产期的迅速转型,是企业发展对各项管理工作水平的迫切需要。

  面对生产期的种种挑战,当涂发电公司一班人马“不待扬鞭自奋蹄”,继续发扬基建期困难面前敢亮剑的精神,无惧艰难,以心血和精力经历着新厂人员少且技能水平相对较低、企业底子薄、工作压力大、设备“顽疾”难解决等各种困难的磨砺,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精细检修

  ——着力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该公司实行新厂新制,人数少,技术底子薄。人员分批补进,开工建设时只有16人,投产时170人;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较低,90%以上的职工都是从淮北发电厂和田家庵发电厂两个老厂调来的,只有30万千瓦以下机组的生产和管理经验。

  针对人员结构的特点,该公司在基建期就及时出台“人才工程”方案,大力提倡“人人都能成才,人人必须成才”的理念,加大对管理人员和现场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出“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的成才要求,通过“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方式,致力打造一支迅速成长、能够满足新厂岗位需求的职工队伍。投产后,该公司继续本着“边干边学、以学促干”的原则,围绕实现“高效管理、全能值班、点检定修”的总体目标,举办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班,公司领导从严“批改”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设备和运行分析的“功课”,或带领大家“走出去”,到设备厂家、检修现场仿真机培训中心等处接受培训……

  各种契合实际的培训有效加速员工的成长,取得显著成效:在集团公司2008年新机集控运行调考中,该公司摘取第一名的桂冠;在点检员取证考试中,该公司以参加考试的点检员全部一次通过的优异成绩,位列集团公司系统各单位排行榜之首;技术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大大提高,其中,该公司集控运行人员于2009年全部实现取证,充分胜任岗位需求;此外,该公司技术人员的科技论文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在集团公司实现了“零”的突破——3人次科技论文获得集团公司优秀论文奖,数篇论文被纳入中电联出版的论文集。

  ——持续深入开展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企业运营的基础。该公司一方面从设备管理制度建设抓起,陆续出台了设备异动、设备部维护管理、A(B/C)级检修管理工作、对承包商维护检修工作评价和考核、备品备件管理等制度和标准共31项,搭建出设备管理的框架体系。另一方面,努力探索新厂新制下的“点检定修”工作。针对点检员缺员较多、无法实现AB角的情况,完善点检定修设备分工、检修管理等相关制度,做到职责分明。投用点检系统软件,使点检员能够将现场设备巡检测量数据录入计算机系统,方便点检员定时对点检数据开展劣化分析,全面了解设备的劣化趋势,以便及时提出设备状况预警。该软件的投入投用,使设备的“应修必修”成为可能,避免了以往的过修理和欠修理。


同心攻坚设备技术难题

  同时,充分利用机组停备的机会,积极组织人员认真做好设备的整治工作。其中,在2011年上半年,两台机组轮流开展了扩大性中修,重点根治了两年多来一直悬而未决的2号机组推力瓦不规则磨损“顽疾”,使2号机组供电煤耗下降了3克/千瓦时;解决了两台机组的电除尘极板损坏影响除尘效果、凝结水溶氧和2号机组真空严密性不合格等问题;开展气力除灰系统改造,解决出力不足问题;抓住配合宁安高铁建设、500千伏线路“陪停”时机,安排两条50万千伏线路所属设备开展试验、升压站直流系统电缆全部排查、瓷瓶清扫,确保涉网设备安全可靠。围绕新机组中存在的设计和安装上影响安全、经济指标的缺陷,该公司则结合调停检修机会,在充分做好项目准备的基础上,见缝插针地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了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此外,该公司还扎实开展技术监控工作,对设备缺陷做到防患于未然。经过1年多每月提交两次的设备分析“功课”的历练,技术监控专责人的人员行为规范和业务素质得到大大提高。通过扎扎实实的技术监控工作,技术监控专业人员发现并解决了涉网二次接线错误、汽水品质合格率和发电机定冷水铜离子超标、FGD入口粉尘浓度偏高、炉管制造焊口裂纹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发现并择机根除了2号发电机护环绝缘垫块松动、槽内波纹钢板断裂、2号发电机大量漏氢气等设备缺陷。一次,技术监控专业人员在开展变压器油的日常技术分析时,通过色谱分析确认2号高厂变内部有放电现象。对此,该公司立即组织安排变压器吊罩检查,发现线圈烧断三股铜线,经及时处理后,消除了潜在的重大安全隐患。该公司要求锅炉专业人员“逢停必检”,开机前做水压试验,及时发现漏点及时修补,使两台机组连续两年实现了“四管无泄漏”。2011年8月,专家在对该公司申报国家优质工程奖进行复查时,高度评价此项工作,认为该公司“四管防爆”工作扎实、有效。

  ——精心推进运行管理。投产后,该公司建立“两票”管理规定,建立健全了标准化工作票、操作票库,使运行人员操作有“法”可依。在运行管理上,该公司格外重视对电力系统内不安全事件的总结和借鉴,对本公司内的不安全事件严格执行落实“四不放过”原则。在认真组织分析、彻查原因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扩大对同类型设备、同类型工作的危险点分析和不安全因素的排查,有效地预防误操作事件的发生。


整洁有序的汽机运转层

  2009年5月1日起,该公司投运运行绩效考核系统,配套实施了绩效考核奖金分配方案,拉大了各工种、各岗位之间的奖金分配差距,大大提高了发电部集控运行各值人员钻研技术的热情,为新机经济指标的提高注入了强大的动力。2010年,该公司乘势而上,以“探明机组真效率,逼近原煤真热值”为重点,着重开展运行精细化管理。做好机组性能试验,找出不足和差距,挖掘精细调整的空间;把好煤炭采制、计量关,做好煤炭的掺配工作,向机组“最优”经济运行水平和长周期运行发起攻坚。

  两年多来,该公司设备、运行联合发起“真空”攻坚,不懈努力,逢停必检,持续查漏,使真空普遍提高2千帕;优化开停机期间的设备运行方式,使厂用电率同比下降0.46%;探索出单边风烟系统启动、无电泵开机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低成本开、停机方法;对炉效指标持续开展运行优化调整,机组锅炉运行氧量指标同比降低14%,供电煤耗也有明显下降。

  截至2011年11月30日,该公司实现长周期安全生产,两台机组累计发电170.67亿千瓦时,其中1号机组获得安徽电网迎峰度夏劳动竞赛“大机组连续运行奖”。2011年1至11月份,该公司完成供电煤耗305克/千瓦时,同比下降3.5克/千瓦时,位居集团公司同类型机组的前列;完成综合厂用电率同比下降0.06%;单位发电水耗同比下降0.10米3/万千瓦时,可实现年节水5.79万方;完成入厂入炉煤热值差302.26千焦/千克,同比下降108.23千焦/千克;两台锅炉均采用等离子点火技术,机组实现“零耗油”启动。

  ——全力呵护江南碧水蓝天。为践行社会责任,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该公司一期工程投入1.6亿元资金,安装了两台国内最先进、除尘效率达到99.8%以上的电除尘器,烟气脱硫工程采用新型的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法,与一期工程同步建设、同时投产。锅炉燃烧采用低氮燃烧技术,污染物排放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同时,还在煤场周围建设了挡尘墙,并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回收利用。进入生产期后,该公司仍然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将环保系统设备与主机设备放在同一高度,对环保管理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断推动环保工作。


严抓环保管理

  严把原煤源头是环保管理的第一道“关口”。对此,该公司杜绝含硫量超过1.2%的原煤入厂,控制高硫煤进厂的总量,确保入厂煤加权平均不超过0.65%;加强入炉煤掺配,控制入炉煤的含硫量,使原烟气二氧化硫含量不超过1800毫克/标立方米;继续保持与安徽省内四大矿务局良好合作关系,保障省内主渠道供煤量在80%以上;对含硫量在0.65%-1.2%的矿点进行红黄牌预警。

  过程控制是环保管理的关键点。该公司一是要求在每天的生产调度会上,必须通报前一天的环保指标和设备缺陷,公司领导当即予以督导。二是将脱硫系统设备与机组主机设备同等对待,规定环保系统的三类设备缺陷在24小时之内必须消除;二类及以上设备缺陷必须经设备部专工确认,制定消缺计划防范措施,及时跟踪消除,确保电除尘、脱硫设备投入率99%以上。在运行调整上,通过调整吸收塔浆液密度、PH值等脱硫运行参数来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通过电除尘电压调整、振打等措施,确保烟尘排放达标,减少烟尘排放总量;通过燃烧调整,经过炉膛氧量、风量、磨煤机煤量优化,控制氮氧化物的产生量,达到减排氮氧化物的目标。三是要求脱硫运行指标按日统计分析,每周上报安徽分公司、集团公司,每月总结上报省、市环保部门,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运行,数据同步传送,确保各项指标可控、在控。四是高度警惕,不放过任何环保生产和管理上的异常现象。自2011年10月起,正式实施“一周一调度、半月一推进、一月一总结”的工作方法,每周对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实时调度、全过程控制,以确保工作可控、在控、有效。在每周的环保专项工作调度会上,全面分析脱硫运行指标,总结不足和差距,布置措施,评估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实现闭环管理。

  经过精心治理,该公司一期工程环保方面的物料管理、数据分析、偏差分析等管理水平及设备与系统的健康状况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环保指标达到集团公司要求。2009年12月初,该公司取得脱硫电价。2010年6月,一期工程通过了国家环保局的验收。工程投产至今,共减排二氧化硫6.38万吨,废水实现“零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100%,加工处理粉煤灰243万吨、石膏22万吨,获得安徽省政府2009年度“减排目标超额完成奖”。该公司以实际行动保护了长江两岸的蓝天碧水,向秀色江南展示出大唐企业坚定不移建设环保型社会的责任风范。


美观大方的主厂房

  ——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在前进的道路上,该公司不断迎难而上、奋进拼搏、追求卓越。当电人的精、气、神也在集团公司“同心文化”和风化雨的滋润下悄悄萌芽、成长、成熟。经过系统归纳和总结,在“同心文化”母文化的基础之上,该公司提炼出颇具特色的“实效之道”企业文化体系,激励着当电人向着一流目标不断迈进。2011年9月,该公司的“实效之道”文化体系在第六届中国电力系统企业文化年会上荣获“2011年度全国电力系统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创新案例”奖。此外,该公司还形成了“荷和合”廉洁文化体系。由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扎实突出,该公司被中共安徽省纪委、安徽省监察厅授予“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点”。

  该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紧张的工作氛围,凝聚人员的精、气、神。以“党建动车组”、“青春升压站”为载体,将企业文化理念引入党建、团青工作,推进“同心文化”落地;不断加强基础党组织建设、党员先进性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团员品牌意识,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组织和思想保障。如今,各种文体爱好团体、“读书接力”活动、“正圆杯”职工文化艺术节及各项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使当电人感受到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的乐趣。

  如今,在长江东岸,一座具有清新气息、典雅气质的现代化大容量火电机组巍然耸立。当电人正秉持“务实和谐、同心跨越”的企业精神,以“创造持久绿色动力”为使命,以“人为本、和为贵、效为先、实为基”为核心价值观,向着国内一流经营业绩、一流节能减排效能、一流设备运行指标、一流人员素养的“高效能企业”迈进。


中国电力营销网投稿热线:010-63438088/63361156 新闻投稿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914306897
邮箱:keymedia#powersp.com.cn(请将#换成@)
相关信息
2013年11月19-21日,主题为技术共建、精益求新 的全国输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