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危机历来被视为企业或是行业发展的脆弱之踵,如何把握公关的尺度,借此来达到亡羊补牢的目的其实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11年,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就在处理公共关系上栽了个大跟头,其自导自演的一出公关闹剧彻底将自己推向了绝路。自称进口自意大利的家具,其实是国内生产;10万元一个的床头柜只是密度板所制……在被曝光贴牌生产、质量不过关,并涉嫌伪造产地之后,达芬奇家居的公关反应速度很快,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然而,发布会现场企业管理者拉来多名老外厂商助阵、深情回忆艰辛创业史甚至因情绪过度而仓促离场的场面,并未给达芬奇家居“加分”,相反却引起消费者的“公愤”。
“达芬奇家居的危机公关方式,与其知名和高端家具销售商的地位太不相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极其幼稚和滑稽。”上海交通大学品牌研究所所长余明阳曾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对此,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李雪松告诉记者:“问题暴露之后,对企业而言,最致命的打击是产品形象和企业信誉在消费者心目中的颠覆和坍塌。在面对公众时,只有及时应对和公开信息,才是处理危机的不二法门。”
然而,回避核心产地问题,避谈产品质量问题,对于后续赔偿更是绝口不提,避重就轻的公关手段显然已让达芬奇家居大失人心。此外,企业在负面新闻爆出的同时,虽然第一时间在官方发布澄清文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负面报道的影响力,但对消除消费者不信任心理没有任何的帮助。
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危机公关专家林景新直言,企业如果没有对商业本质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对自己品牌的珍视,没有对消费者的尊重,站的高度不够高,境界不够高,公关手段是不会高明的。“如果企业在关键时刻公关决策失误,给企业、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致命的。”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李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