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核AI大模型全面接入DeepSeek后,可支撑深达近百层的模型推理,大幅提升模型计算能力与数据处理速度。”3月5日,中广核智科公司数字化应用主任工程师姚全兵说,“我们通过整合内部数据资源,已完成涵盖核能、新能源和其他产业领域的18个数据集,实现对复杂问题精准理解与高效处理,也显著降低了使用成本”。
时下,中广核已实现DeepSeek本地化部署,中广核AI、“云中锦书”等大模型构建稳步推进,核电智慧运维水平显著提升,“智慧工地”系统建设精准升级,一批高价值的“AI+”典型场景应用在中广核清洁能源发展各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
AI赋能全场景智能升级
记者了解到,中广核AI大模型已成功上线13个典型应用,完成核电备件库存、辐射防护、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场景应用。
“相对于传统的数字员工,核工业大语言大模型的接入可实现海量知识的整合,打破了各工种之间的数据孤岛,各工种的技术知识、培训学习都可以在平台上共享。”宁德核电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王澍介绍。
在核电培训垂直领域,中广核宁德核电基地发布了国内首个核工业大语言模型应用平台“云中锦书”,该平台部署了基于系统化培训理念的智能培训系统。
王澍说,“核电现场的工程师可通过知识库间排列组合,构建起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数字工程师,让各种技术知识之间没有壁垒,完全共享,在现场工作中可以随时调阅学习新技能新知识。”
未来,中广核AI大模型还将在经验反馈、新能源发电设备预警、智能工单处理等方面重点发力,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
“华龙一号”是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中广核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核电工程领域中复杂工作场景结合,打造出集设计、建造、运维、安质环管理等领域的多个典型应用场景。
以设计方面为例,在核电站多专业数字化设计中,实现了全厂三维设计、全自动出图、自动提资与设计数据审查,建立设计数据中心,推动多专业的数字化协同设计,利用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AI等先进数智技术,为设计生产提质增效。
“场景+硬科技”双轮驱动
如今,中广核在核电特种机器人领域,已形成包括隧洞海生物清理及收集机器人、管道异物探查清理机器人在内的百余款机器人。
依托机器人的硬件优势,深入叠加图像识别、多传感器融合等AI技术,拓展应用场景,同时也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丰富的数据。
“核电站蒸发器房间通道十分狭窄,拆装和密封作业工艺复杂,人工作业受到极大限制。”中广核研究院智能装备室主任陈嘉杰介绍,“经过团队两年的研发,我们上线应用了这款智能化堵板拆装机器人,有效减少了堵板拆装人因失误,提升了堵板安装质量”。
据了解,这款机器人集设备运输、相机布置、堵板输送和转运、精准安装、螺栓旋拧、密封承压等功能于一体,已在岭澳一期核电站成功实现应用。
反应堆堆芯是核电站的“心脏”。堆芯装料是核电机组大修期间的关键操作,指将核燃料组件装入反应堆堆芯的过程,为核裂变反应提供原料,确保反应堆能够持续产生热能并安全发电。
记者了解到,大修堆芯装料结束后,要用水下摄像机对堆芯所有已装载燃料组件号码及相关组件类型进行实物核查,以满足堆芯设计文件要求。
而传统堆芯照相大概要花费4个小时,且水下摄像机进入堆芯近距离核查组件号码,也存在操作难度和风险。
“我们研发在燃料组件操作路径及堆芯上方设置多路高清摄像机,对每一步堆芯装料的关键操作环节进行视频信号捕获和识别,这就相当于给燃料组件装上了‘AI天眼’,最终通过算法实现AI自动识别装料位置。”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工程师丁子杰说,“这套智能AI识别系统通过持续追踪识别,可以佐证每一步装料操作的正确性,同时还具备堆芯装错料预警功能”。(罗云鹏 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