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在胡永生同志的领导下,公司成立了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并与北京正都公司、清华大学合作开发混合生物质发电项目,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计划项目“富氧气化与燃气重整制备生物氢关键设备研发与示范”课题,积极研究掌握了垃圾燃料化技术(RDF)及垃圾微波裂解资源化技术,实施集成优化,确立了区域性垃圾燃料为主,秸秆燃料为辅的生物质发电项目——RDFJV发电项目,并在全国推广。公司多次被评为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电力行业优秀企业等荣誉。胡永生也因在新能源领域屡有建树,而受到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多次嘉奖。
致力发展新能源 塞罕坝上显神威
——胡永生同志业绩介绍
胡永生,在异军突起的中国新能源领域迅速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家。2004年开始,带领3名创业者从内蒙古赛罕坝空手起家,在短短6年时间,一举建成世界最大的赛罕坝风电场,他所领导的公司从一个仅有3万千瓦风电项目公司一跃而成为中国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公司,项目从内蒙古迅速铺展到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2009年底装机容量排名国内第二,世界第八,净利润率高出西班牙Iberdrola Renewables公司7.6个百分点,高出龙源公司7.8个百分点,2005-2009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9%,成为世界上成长性最好的新能源企业之一。2010年上半年投产容量达到2717MW,风电业务从陆地到海上,并迅速延伸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后每年将以150万千瓦的速度递增,成为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发展的旗舰企业,多次被评为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电力行业优秀企业等荣誉。胡永生也因在新能源领域屡有建树,而受到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多次嘉奖。
魄力+战略
2009年11月,胡永生正式被任命为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的专业化公司,这是中国大唐集团对胡永生工作的充分肯定。
胡永生,一开始就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魄力。2004年8月,他把自己通辽电业局副局长的职务给辞掉了,这个举动很多人都很不理解。但是这正是一个优秀企业家所具备的魄力。在他所领导的大唐风电创业之始,始终伴随着巨大的困难和艰苦的付出,他和他的队伍都是吃着咸菜搞建设的。他在荒芜而又条件苛刻的草原上,用自己队伍的力量架设120公里长、220千伏输电线路,用于3万千瓦风电项目的送出,创造了世界风电建设史的一个奇迹。而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这条线路及220千伏变电站建设过程中,胡永生用自己的胆略和智慧,硬是把同类项目4个月的建设时间给缩短到42天。
在力量不足、经验不足的条件下,胡永生建成了一个世界最大。这个世界最大成为内蒙古草原新能源的先驱。胡永生给自己的定义是,目光长远,至少看到5-10年后的发展。风电最初的发展在国内是模糊的,各项政策没有出台,风电造价高,基本是亏损,少有人做,也没有人敢做。胡永生靠的就是魄力。他对手下说,将来不成功,也要把各位培养成风电领域的专家。
中国搞改革开放时,小平同志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吃了第一个螃蟹。胡永生搞风电摸着石头过河,也吃了第一个螃蟹,而且成功了。这是企业家的一种魄力,没有魄力不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2008年9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率考察团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考察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情况,并深入到赛罕坝风电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提出赛罕坝要建百万风电场。2010年,胡永生又把这个想法给实现了,随着赤峰15万千瓦风电项目的投产,赛罕坝地区投产容量将达到102万千瓦,这个世界最大的风电场,始终遥遥领先走在世界前面。
这种魄力表现在战略的长远上。在赛罕坝风场建设之初,胡永生立志建设世界最大风场。现在,胡永生立志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这个目标不是空洞的,而且具有详细而具体的项目支撑。2010年,他提出了建设内蒙古一个千万千瓦航母,新疆、甘肃、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云南十个百万基地和青海、陕西、广西、广东、福建、浙江、重庆、上海、宁夏、贵州十个50万风厂。同时在国内布点100个,人员迅速到位,资源占有和前期开发取得成效,这个理想不久也将迅速在2020年变成现实。
大唐新能源始终是战略取胜。胡永生提出了“产业完整、门类齐全、科技领先、跨国经营”的总体策略。在这个策略的指引下,大唐新能源公司迅速实施“三大战略转移”,一是从陆地到海上转移,依托上海东大桥海上10万千瓦风电场——欧洲之外的第一个海上风电场,成立了海上风电专家组,以上海东大桥风场为依托,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海南8个地区开展海上风电前期工作,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并取得江苏海上风电特许权滨海300MW项目开发权,为海上风电的开发抢得了先机;二是实施从低电价区到高电价区的转移。在全国27个省区派驻了人员,资源布点达到100个,签定资源开发协议容量超过5000万千瓦。三是从国内到国外的转移。积极推进与中国航天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等企业合作,取得了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加拿大等国外部分项目的开发权。
智慧+管理
大唐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不是盲目的,快字当先,好字当头。
一个企业的发展得力于全部成员的智慧,更得力于领导人的智慧。胡永生靠的就是智慧,他有一个运转高速的大脑,同时他还善于集大家的智慧,这是一个优秀企业家成功的最大资本。
胡永生从一涉足风电行业,就开始把重心放到研究风电建设和风电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研究上。他把自己的团队都锤炼成一个学习型团队,他始终把自己的企业当成一个军队、学校和家庭三合一的模式进行培育。通过前期的摸索,他的团队迅速掌握了从前期测风、微观选址、风机选型到安装、机组控制、维护最领先的技术。在风电工程施工前期即充分利用GPS卫星定位技术与测风数据相结合,实现在计算机模型中运算区域风资源分布计算,风电场发电量计算,风电场布机效率计算等,综合考虑不同的地形条件,地表粗糙度和障碍物、各个风电机组的尾流对风资源分布的影响。根据当前风力发电机组的制造水平、技术成熟程度和价格,并结合风电场的风况特征、安全等级的要求,现场交通运输条件、地质构造状况及吊装施工条件,确定最优的单机容量范围、机组型式,从而选择出最优的开发方案,实现风能源的最大利用。
在工程建设中将安全、质量、工期、造价四大控制体系与设计、设备、运输、施工四个环节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种手段相融合,建立了空间坐标64个工程建设模块,确保各个模块准备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协调到位,建立了完整科学的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对风电建设客观规律的研究,此不断提高风资源利用品质,做到开发一个,盈利一个,工程造价不断降低,建设周期不断缩短,经济效益突飞猛进,工程造价水平从2005年的1.1万元/kW降到了2009年的低于8000元/kW水平,这是胡永生长期坚持“项目开发和效益同步”所接出的硕果。公司连续三年实现利润增长,2005年-2009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115.2%,高出龙源公司20.5个百分点,高出葡萄牙EDPR公司71.9个百分点;2009年净利润率高出西班牙Iberdrola Renewables公司7.6个百分点,高出龙源公司7.8个百分点。
建设是打江山,生产是守江山。在风电场的管理上,胡永生也早有思考。他认为,大唐新能源的风电场应该具有国际一流的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大唐新能源就要成为这个标准。为此,他在风场管理的要求上,率先提出了风场实现“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加快与国际一流风电场接轨,积极推进国际一流风电场和本质安全型风电场建设。
2010年10月,国内第一家电网友好型风场在内蒙古东山风场建成,并得到东北电网验收授牌。这个风场完全具备了低电压穿越、有功无功功率调节和功率预测能力,频率和电压等电能质量完全满足电网要求,成为东北电网在全区域推广的标志性风场,有效提高了电网对风电的接纳能力。
面对国内新能源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胡永生迎难而上,在资本运作市场积极探索。在国资委、证监会等国家有关部委和中国大唐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大唐新能源公司上市工作有序推进。公司完成了股份公司设立等重要节点,预计将在2010年底实现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大唐新能源股份公司将迎来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
科技+人才
胡永生重视科学技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他善于用人,善于做伯乐,挖掘人才。他始终坚持的理念就是“大唐大舞台,尽责尽人才”,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舞台。在这个理念的吸引下,国内名校研究生、博士生纷纷加盟,公司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今天的700多人,培养了一批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型人才。
2010年以来,在他的引领下,公司迅速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成立了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筹建成立了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煤层气及潮汐发电四个研究中心,与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理工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校合作,开展对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理念、风资源有效利用、太阳能板研发、光热互补、煤层气及潮汐发电前沿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北京正都公司、清华大学合作开发混合生物质发电项目,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计划项目“富氧气化与燃气重整制备生物氢关键设备研发与示范”课题,积极研究掌握了垃圾燃料化技术(RDF)及垃圾微波裂解资源化技术,实施集成优化,确立了区域性垃圾燃料为主,秸秆燃料为辅的生物质发电项目——RDFJV发电项目,并在全国推广。
2010年上半年,在他的运作下,公司积极推进风电管理集成,建立了全方位风电开发运营体系。成立了设计院、安装公司和CDM咨询公司,逐步拓展业务空间,建立了测风、风资源评估、设计咨询、集中采购、招标、工程管理、安装、检修和CDM项目开发全方位风电开发运营体系,缩短了开发时间,提高了运营效率。
在前期开发中,公司成立了独立的研究中心对开发进行研究,在全国主要风电场地区设有专业经验丰富的前期开发团队,在风资源测量和宏观选址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够把合适的风机放在合适的位置,做到风机类型和风资源最佳匹配,发挥最大产能。
在设备采购方面,公司建立了物资管理平台,对风机设备及备品备件等进行集中招标,并与国内外著名风机厂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选择国内外一流风机,以确保设备质量和到货时间,减少建设成本。
在工艺管理方面,建立了专业化的工程管理队伍,不仅能够对第三方设计及施工单位进行严格筛选,实行先进的施工工艺设计理念,同时制定了标准化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在运营和检修维护方面,设立了集中监控中心,实现了全过程监控,提高风机发电能力,专业化检修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风机供应商Vestas公司的特约维护商。同时,公司积极推进风机性能试验室设立工作,筹备建设全国风电培训中心,全国风机运行考核中心,为下一步开展风机考核试验与运行检修培训打下基础。
公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胡永生从实干中培育起来的赛罕坝文化。这种文化最初的特征就是“吃风沙”文化,代表了这支团队敢于吃苦、战天斗地的创业精神,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文化始终在延续并得到新员工的继承。胡永生亲手培养出了一支富有创业激情、忘我工作的学习型团队,并将这支具有战斗力的队伍派往全国各地和资本运作市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和资本市场创业的新历程。
勤奋+实干
胡永生掌管着全国48个公司、44个筹建处。每天时间安排的如网密集。为了新能源迅速走向发展巅峰,胡永生把自己交给了新能源事业。
他善于倾听,善于学习,桌子上总是有新的书籍。国内、国际新能源出台新的政策、新的名词,他都会第一时间查阅获知。正是这样的勤奋,为他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他还要求领导干部和全体员工注重学习,要建立像学校一样具有学习能力的团队。每一个大唐新能源人都要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有修养的人,善思考的人。他带头学习,即使在行车途中,他也要利用时间翻阅资料、批阅文件、协调工作。每到一处,他都十分注重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探寻别人成功背后的秘诀。他要求员工具有全面的知识,具有高度的政治意识、良好的修养和综合的管理能力。
胡永生还是个实干家。在赛罕坝风场工程建设中,他和其他两个领导住在工地临时搭建的工棚内,3张简易床就摆在仅有12平方米的空间内。地方狭窄,工棚条件艰苦,没有桌子,他和其他两个领导就坐在床上召开班子会、吃工地餐、谈规划设计。集团公司领导一次到工地来检查工作,发现三位老总竟挤在一个屋内,忍不住提出让他们换成单间,改善一下住宿条件。而他们却始终没有挪地方,与员工同吃同住,一同参加劳动,一直到项目投产发电。在他看来,公司需要的是“官兵一致,上下同心”的精神。安逸的环境不能锻造铁的队伍,不能产生坚强的战斗力。人生不仅为了生活的舒适,人追求的是一种事业的境界和存在的价值。
难能可贵的是他这样的艰苦朴素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他的办公室既是会议室又是办公室,没有空调也没有名贵装饰品。他的生活条件也极其简单。在会务接待之外,一律在食堂吃工作餐,出行尽量坐火车。对他来说,公司还在创业阶段,需要的是创业的精神,需要保持“两个务必”的工作作风,要保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坚定信念。在他的观念里,事业是无止境的,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常常因为工作错过吃饭时间。
胡永生和他的事业在中国新能源领域越走越远。
胡永生,不愧为新能源领域的优秀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