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电网在线讯:发展电动汽车优先技术路线是什么?纯电动还是混合动力?这个问题,已经从最初的学术争论,上升到利益集团的博弈,并最终影响到政策取向。最新的证据是,工信部提交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未能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批,再一次证明了决策层的慎重和反复斟酌,意味深长。
如何解读《规划》未能如期推出?近日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建华就此接受了专访。
“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从政府高层到研究机构到企业之间都有不同意见,从前两年的百花齐放到现在的行业降温,再到《规划》未能通过审批,看似行业遇冷,我却认为是件好事,大家都应冷静思考一下:到底该如何发展这个产业?”方建华说。
军人出身的方建华虽然是2010年才加盟国轩,但这位“行业新兵”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中国应该发展以纯电动为主的技术路线,我们要走自己的路!”
他指出,从产业技术角度来说,如果发展混合动力,中国与国外同行的差距有可能被放大。“如果说在传统车上的差距是10年的话,那么在混合动力方面我们就差了20年”,与中国企业相比,外国同行在技术经验积累、研发投入上要多得多,起步也要早得多。“混合动力技术日本可以说已经取得了全面领先,同时,知识产权保护的覆盖面很广,我们要跟在他们后面跑,绝无超越甚至接近的可能,甚至还要冒侵权风险,这点要充分认识到”。
方建华认为,如果发展纯电动技术,中国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就会被迅速缩小。而且这也与当前我国电池制造技术相一致。方建华说,“我国那么多城市都有车在实际运营,从市场消费习惯来说,国外与国内差别还是很大的,以日本为例,其使用习惯是工作日依靠公共交通车出行,周末私家车出远门,所以他们对私家车行驶里程要求更高,发展混合动力更有市场;而国内基本以城市日常代步为主,以目前纯电动轿车100多公里续驶里程基本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所以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来发展这个产业。”
“国外有很多企业善于用产品或技术来引导舆论,从而侧面影响我国研究人员甚至决策层的思想,这一点一定要重视”,方建华说,“我们要认清形势,从国情出发,不能再走传统汽车那种“洋工厂”的路。”
“发展一个产业不容易,尤其是这样的战略新兴产业,需要决策层、媒体、公众多包容。新能源汽车毕竟是个新东西,要允许“摔跤”,就像前一段时间的“烧车事件”,需要大家包容,但作为从业者,在高度重视的同时仍要大胆尝试、绝不停止”方建华说,“我们希望通过合肥的示范运营项目能给政府及公众一个信心:发展纯电动汽车符合国家总体战略利益,也能够为民众造福。”
对话
问:国轩在过去两年里冲得很猛,请评价一下当前的形势。
方建华:这个行业是投机热、投资热、市场冷,少有人在实实在在的做产品。合肥的18路是我国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2010年1月23号一次投入30辆,开始运行到今天合肥已经陆续投入共180辆,全部都是纯电动,就在市政府门口经过,天天都在跑,基本上车子没有出现问题。
问:你们的运营数据如何?
方建华:现在纯电动客车的最大行驶里程已达到9万多公里,平均一辆车每天大约跑240-250公里,超出了规定的220公里每天的上限。为什么?因为我们要实际测试电池在满负荷使用,全充放电条件下的寿命。根据截止目前的数据统计,电池的故障率只占到整车故障率的0.8%。我们现在提供给合肥公交的质保期是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