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播报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力观察 > 资讯 >
锂电正极材料要健康发展 莫误入快钱投资企图
发布日期:2012-12-18  中国电力营销网   来源:真理研究

    中国正极材料产业面临的这些问题,真锂研究认为,解决之道主要在两方面:一是企业自身要加强内功,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二是企业之间要加强团结,共进退,以加强议价能力。这实际上牵涉到体内建设和体外建设两大问题。

必须承认,中国目前多数正极材料企业的技术能力是很不够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态度方面的,也有资金实力方面的。在态度方面,中国企业普遍对技术研发不是很重视,虽然企业们表面上看上去都很重视技术研发工作,但骨子里抱着拿来就用的“拿来主义”思想的还是占据明显多数。就拿近两年发展势头很猛的天津巴莫科技来说,虽然有陈景贵(国内著名的电源专家,曾长期担任18所所长)、黄来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吴孟涛(巴莫总工)这样的技术专家,但巴莫现有主打的钴酸锂材料产品的生产技术却并非自主开发,而是由美国FMC和加拿大INCO等公司授权的技术。

中国目前最大的正极材料企业湖南瑞翔,一开始是在中南大学刘业翔院士和胡国荣教授的科研团队开发的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后来资本方占据上风,创业的技术团队被迫离开。之后,瑞翔明显走上了一条“拿来主义”的道路。宣传花千万年薪代价从三星SDI挖来的技术专家池田一崇(IkedaKazutaka),到底真是挖来的,还是三星SDI派过去的,局外人无从知晓。只知道池田一崇到了瑞翔之后,三星SDI与瑞翔的合作明显密切起来。瑞翔号称在池田主导下自主开发出的RDF18和RDF30等改进型锰酸锂材料,却仅供三星使用。而在三元材料方面,瑞翔早在2006年的时候就开始与美国3M公司接触,2009年在池田的指导下开发出三元材料的前驱体材料之后,瑞翔正式与3M公司签署了一份排他性协议,真锂研究认为这实际上就是一份代工协议。

现在很多中国正极材料企业,长期忽视自身能力建设,直接导致企业材料产品的竞争力下降,毛利率越来越低,而这又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当升科技,前几年赚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未雨绸缪开发新技术,而是买地建厂扩大规模和收购长沙星城这样的负极材料企业,盲目搞扩张。目前当升科技的毛利率只有6.19%,这意味企业维持生存都很困难,更不用说投入资金搞技术开发了。

材料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会直接降低企业的议价能力,但从另一方面看,企业之间如果不团结,一盘散沙,也会影响企业的议价能力。目前中国几乎在各行各业都缺乏能够真正代表企业利益的、行动有效的行业组织,一定程度上看这是改革的滞后所造成的。在缺乏组织的情况下,行业无法制定企业经营中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则(如企业报价必须要基于毛利率10%甚至更高的基础之上等等),也无法对害群之马实施有效制裁,行业的发展就会处于无序状态,久而久之就会成一团乱麻,以至最后必须破了才能再立,重新洗牌。这种现状对企业议价能力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国际锂电池巨头就在充分利用这一点。三星SDI的正极材料采购量很大,但价格压得很低,当升科技不做,湖南瑞翔可能会做;湖南瑞翔不做,天津巴莫可能会做……;总能找得到一家做的企业。这样,三星SDI始终游刃有余并处于主动,而中国的这些正极材料企业却越来越被动,最后的结果都会像现在的当升科技那样,毛利率越来越低,直到无法维持生存。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正在兴起一股NCM三元材料的发展热潮,参与者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钴酸锂材料企业,二是磷酸铁锂材料企业。前几年钴价神经质般向上窜动,至今让很多钴酸锂材料企业心有余悸;NCM三元材料技术虽然起步比磷酸铁锂还晚一些,但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两年产业化技术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加上全球已探明的钴资源有限,越用越少,尽可能地少用钴,是正极材料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几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推动了钴酸锂材料企业上马NCM三元材料项目的高潮。通过表6的这些子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几乎所有的钴酸锂材料企业都有NCM三元材料产品在销售。

前两年,大家跟着政府的指挥棒走,一窝蜂地发展磷酸铁锂产业。在产业化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的现实情况下,出于对货币贬值的恐慌,以及证券市场走下坡路、房地产市场遭政府打压等因素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剩余资本,一部分瞄上了政府主导的新能源产业,开始大量上马磷酸铁锂项目,导致目前中国正极材料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在做磷酸铁锂材料。然而,这几年磷酸铁锂市场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发展速度远不及人们的预期,大量的磷酸铁锂材料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为了自救,这些企业开始转向,跟着市场的指挥棒走。于是,有一大批磷酸铁锂材料企业在尝试开发三元材料产品,就连中国磷酸铁锂材料的代表性企业天津斯特兰亦是如此。

中国的正极材料企业与欧美企业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制造能力很强,制造经验非常丰富,这是在多年的实践打拼中锻炼出来的,也是中国正极材料产业后续发展的最大资本。墨柯认为,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中国企业的材料产品在性价比优势方面总是能够做到领先一步;②中国企业的材料产品从技术产业化到成品推出的各个阶段,反应速度都非常快。韩国材料企业虽然在这两方面也做得很不错,但中国材料企业似乎还是要稍占上风,这从三星SDI和LG化学两大韩国锂电池巨头越来越多地采购中国企业的正极材料产品来说就可见一斑。

凡事有利皆有弊。这种“中国速度”在创造着“中国奇迹”的同时,也使得中国整体的资金利用效率越来越低,单位货币创造出的GDP越来越少。为维持这种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政府就需要不断地加大货币投放量,而这会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带上一条不归路。因为,这种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把很多成熟和不成熟的技术统统投放到了市场。可以肯定的是,在市场无情的大浪淘沙过程中,那些不成熟的技术如果不能在短时期内解决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只能是死路。现在中国大量半死不活的磷酸铁锂材料企业,其实就是这种“中国速度”所带来的负面结果。

当前,有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加入到了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的队伍当中,相关科研带头人或是海归,或是本土成长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正极材料领域的技术成果不断涌现,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有那么多正极材料企业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同时也是中国正极材料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不过,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购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发的技术成果或与之合作的,多是一些民营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掌控更多权力资源和资金资源的央企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是很积极。就是在相关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央企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也并不多。中国普天在2009年时就计划投资50亿元发展磷酸铁锂材料及电池事业,可见其决心很大,但到现在3年时间过去了,也没有听过普天在磷酸铁锂领域与哪个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而研发是需要经费支撑的。当前,中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相关研发工作经费,无外乎来自三方面:一是政府科研项目经费,二是合作企业的资金支持,三是技术转让所得。

在政府科研项目经费支持方面,由于政府相关工作的滞后性,目前一些新型正极材料技术如富锂锰基材料技术等,多被列入经费较少的973计划(属于基础研究领域),而不是经费更多的863计划(产业化技术领域)。这样的话,政府经费的支持就显得很有限。而在企业方面,由于合作企业多为民企,经费有限且多半急功近利,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关研发团队的实际支持也比较有限。这就迫使一些研发团队开发一些技术含量不是很高但具备现实意义的产业化技术,转让获利,以支撑其下一步的研发工作。而这也是造成目前中国正极材料领域低端产能众多而高端产能严重不足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正极材料产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要解决目前存在的产研有些脱节的问题,这需要中国官产学研各界认真思考,并努力想出对策,拿出办法。

 

中国电力营销网投稿热线:010-63438088/63361156 新闻投稿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914306897
邮箱:keymedia#powersp.com.cn(请将#换成@)
相关信息
2013年11月19-21日,主题为技术共建、精益求新 的全国输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