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播报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力观察 > 资讯 >
2012年风电发展前景舆情分析报告
发布日期:2012-10-17  中国电力营销网   来源:未知

  2012年10月15日制

一.概述

风电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能源消耗量的持续增加使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危机趋势越发明显,缓解能源危机、开发科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风电、太阳能、水电、地热能等均称为被广泛研究、推广的新“应对举措”。

从2003年,我国发改委发布“风电特许权”招标后,我国风电发展在新能源领域中便开始迅速前行。过去五、六年中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从媒体报道的内容检索中我们看到,2009年,中国风电累计总装机规模为2580.53万千瓦,10年为4473.3万千瓦,2011年这一数据达到了6200万千瓦,占全球累计风电装机的26.3%,一举奠定了中国在风电领袖地位。

进入2012年,我国风电发展仍在迅速前行。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和全球风能理事会9月18日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11年,我国风电出现了进一步向用户侧新市场挺进的良好趋势;同时,传统市场饱受并网和弃风问题困扰;2012年,我国风电发展的主题将是如何实现在“新、老市场”两线都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二.2010年以来,报道量成“倍数关系递增”

截至2012年10月15日,今年全年统计风电相关舆情信息总计达67.4万篇。其中平面媒体1.6万篇;网络媒体15万篇;论坛博客8万篇;微博平台约42.8万篇(条)。

2011年、2010同期数据分别为35.8万篇、20.4万篇。最近三年来的相关报道量几乎都是以倍数关系在增长,从这一点可以判断出我国风电发展的迅猛导致相关新闻信息的传播量也随之扩大。

三.媒体主动关注力度增强

同时,最近三年中,原创性报道的数量也在增加,其报道的转载比(原创报道与其被转载报道次数的比值)从2010年的1:1.4提升到了2012年的1:2.2,这意味着一方面有更多的媒体对风电行业产生主动关注,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高权重媒体发布相关报道,从而使得单篇报道内容的转发、转载增加,进一步扩散了舆情的传播与覆盖。

四.民众关注意识逐步提高

风电乃至其它新能源行业在整体舆情通道中都属于比较“狭窄”的内容,由于和民生贴合较远,又具备一定得专业性,所以相对较难引发网民的主动关注。

2010年以来,对风电舆情信息产生的网民评论数量从1万余条提升至3万余条。虽然和民众关注的娱乐八卦、财经股票、汽车房产等“领域”相比不足其万分之一,但就其自身来看,民众的主动关注意识、参与讨论的意识也在逐步提高。

比较遗憾的是,虽然网民的关注度从数据上看有所提升,但由于风电舆情信息过于“狭窄”。

在我们随机抽取的1000条网民评论中,约80%的网民是单纯表示关注或发表了无意义内容;

约13%的网民针对一些诸如“风电项目停工”、“风电发展时态”类的报道产生兴趣,但也大多为质疑声音,认为我国风电发展太注重“面子工程”

部分摘要如下:

天涯网友:搞风电就是专门用来骗 补贴的!6毛钱一度的上网电价,电网还要专门为它增加巨量的输变电投入,还要为其调峰配备大量的火电站 。发展了那么多,也不见火力发电能少发一点。说是低碳,结果是耗费更多!

新浪网友:大规模建设风电阻止了空气的流通啊,是非常不环保的。

仅有约7%的部分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评论看法。

五.报道内容以动态为主

从报道内容的角度看,由于整体报道量基数较大,我们随机抽取了1万篇报道进行内容指向性分析。

其中约52%是关于风电建设类的动态类报道,主要是传播各风电项目、风电基地的动态,所占报道比例最大。

约24%是企业类信息,主要是风电行业各企业自身的相关报道传播。

约16%是政策动态类报道,如“‘十二五’规划风电为重点”类的官方政策类舆情内容,这类报道大多由于性质比较重要,单篇报道量虽然少但转载比很高。

约8%是其它类报道,如行业评论分析、外企投资情况、项目评估报告等。

六.2012年风电发展分析总结

上文主要从数据角度对我国近年来风电发展的迅猛趋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我们所检索的舆情数据中,也有不少专业机构对我国风电发展进行了评估分析。下面将摘录部分较有价值的内容以供参考。

1. 我国风电发展宏观环境分析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陆上可开发的风能资源约有2.53亿千瓦,近海风力资源可开发储量更高达7.5亿千瓦,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约10亿千瓦,开发潜力巨大。国家发改委不断推出鼓励风电国产化的新政策,并于2008年连续实行国家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以加快风电的发展,同时2009年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投资5800亿进入电力产业的政策,提出从2008年起,力争用10多年时间在甘肃、内蒙古、河北和江苏等地建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此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刺激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

2010年2月23日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了海上风电发展规划编制、海上风电项目授权、海域使用申请审批和海洋环境保护、项目核准、施工竣工验收和运行信息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和要求。

2010年3月26日工信部发布了《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从生产企业的设立、工艺装备与研发测试、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技术进步、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与劳动保障等方面,对生产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的企业提出了要求。

2011年,为进一步加强风电场并网管理,遏制大规模风电脱网事故,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先后下发了《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风电场功率预测预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能新能[2011]177号)、《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风电场并网运行管理的通知》(国能新能[2011]182号)、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风电并网运行反事故措施要点的通知》(国家电网调[2011]974号)等,以促进风电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由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家能源委成员单位组织编制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送审稿)已上报国务院待审。能源“十二五”规划是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国家重点专项规划,涉及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和加工转化环节,能源储运和终端消费环节,是“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根据已经公布的“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规划目标,到2015年,风电将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1900亿千瓦时,其中海上风电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将达到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在此基础上,加上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以及核电等,2015年非化石能源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

据这些相关政策可知,我国今后将加强风能开发利用,根据规划,2015年和2020年风电规划容量分别为1亿千瓦和1.8亿千瓦。在2020年前,结合大规模开发,着力构建较为完善的风电产业化体系,全面掌握风力资源详查与评估技术、风电整体设计技术、变流器及控制系统、叶片设计制造技术、风电并网技术、风电与其他发电方式互补技术、分布式开发利用技术等,力争使风电产业真正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开发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为2020年后大发展创造良好基础。到2030年风电规划装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以上。

2.2012年风电行业发展动态分析

国家能源局日前以“特急”文件下发的《风电功率预报与电网协调运行实施细则(试行)》,指出电网调度机构应充分应用风电功率预报结果,综合考虑系统负荷预测,结合电网和电厂的运行工况,最大限度地保障风电全额消纳。去年7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风电场功率预测预报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我国所有已并网运行的风电场必须建立起风电预测预报体系和发电计划申报工作机制。此次《细则》的出台,无疑是对上述办法的补充。《细则》提出,中国气象局负责通过适当方式向风电场企业或者风电功率预测技术服务单位等用户免费提供风能数值预报产品。在风电开发企业方面,《细则》要求风电开发企业负责风电场发电功率预报工作。

《细则》等一系列相关办法的实施,将有效缓解风电调度上网的不稳定性,利用好风电企业和电网企业。由于我国风力分布不均,间歇性、随机性大,由此带来的并网发电问题也应运而生,风电场接入电网使电力运行系统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过去的一年内,我国有多个风场发生风电脱网事故。而对风电场风电功率预报,可以有效减轻风电对电网的影响,提高风能资源的利用效率、风电场运行效益,从而促进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外电报道,西门子将加大对中国风能市场的投资力度,以跟日渐崛起的当地厂商竞争。该公司认为此前低估了中国风能市场的增长速度。西门子风力发电事业部首席执行官Felix Ferlemann表示:“我们在研发领域,以及在生产中利用规模经济效益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资。我们对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感到有些吃惊。”去年中国在风电装机容量方面引领了世界,在这一市场还落后于竞争对手维斯塔斯的西门子正在努力追赶。CEO罗旭德(Peter Loescher)认为更多聚焦于绿色科技的战略导致西门子可再生能源事业部的盈利能力被削弱。Ferlemann表示,西门子仍将坚持其成为风电行业领军企业的目标,这需要2年还是5年并不重要。西门子2009年曾定下目标,2012年要跻身以装机能力计全球风电企业前三甲。

2012年2月,为促进风电功率预测预报与电网调度运行的协调,根据《风电场功率预测预报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颁布《风电功率预报与电网协调运行实施细则(试行)》。相比于2005年以来狂奔的中国风电产业,整个并网电量的尴尬不得不令人注意,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称,2011年我国风电并网容量新增仅约1600万千瓦。大量电网的“弃风”现象,成为了业内诟病的焦点,根据2010年电监会统计“弃风”比例约在10%,而2011年的口子或扩大到了20%。

当下的《细则》毫无疑问是对去年7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风电场功率预测预报管理暂行办法》的具体规范,也就意味着整个工作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实施阶段。《细则》提出,中国气象局负责通过适当方式向风电场企业或者风电功率预测技术服务单位等用户免费提供风能数值预报产品。风电开发企业则要做好风电开发企业负责风电场发电功率预报工作。而电网调度机构,应建立覆盖整个调度管辖区的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开展调度区域内的风电功率预测工作,并负责对风电场上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与其说政策与资源层面的因素限制风电的未来,不如说并网难题伴随着风电发展的始终。

一方面国家要求电网对风电实行“保障性收购”;另一方面,大量盲目上马的风电项目又超出了电网的承受力;备受业界诟病的“弃风”现象也就由此产生——而即使是已并网的风机,也屡次出现大规模脱网事故。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下称“电监会”)今年2月份通报了甘肃酒泉风电机组大规模脱网事故为代表的几起脱网事故,其中导致598台风电机组脱网的风电事故堪称“中国风力发电发生的对电网影响最大的一起事故”也同时凸显了风电场建设、运营中的诸多问题。

快速发展的风电与电网的协调性如此之差,大规模风机脱网事故的发生是必然。风电未来的发展必须依靠电网的大规模发展以及与当地煤电基地的紧密协调。否则,如果仅是风电场的迅速扩张,则必然遭遇行业瓶颈。

2015年,全国风电开发规模可以达到约1亿千瓦,其中5000万千瓦可在本省消纳,1100万千瓦通过区域电网跨省消纳,3200万千瓦通过跨区消纳;其中三北地区有四分之三的电力需要外送消纳。因此,未来风电对电网发展的依赖性将更强。

3. 风电定价机制发展概况

我国的风电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初步发展,在几十年风电发展过程中,风电定价机制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盲目定价阶段、区域定价阶段、招标定价阶段以及现在实行的分区域标杆电价阶段。

(1)盲目定价阶段

在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初期,即是上世纪80年代至1994年,风电的价格是由市场盲目决定的。风电比火电的成本高出很多,没有竞争力,却仍然要与火电竞争,效仿火电的价格。在这个阶段,风电场的建设成本以及风电机的成本问题都由国家补助拨款、贷款优惠甚至是国外的资金援助的形式解决的。由于在此阶段,只是探索风电产业的发展之路,为以后其他风电商的投资生产做示范,并没有考虑风电生产商的利益。此阶段的风电定价机制仅仅考虑了怎样让风电场正常运行,只要收回风电成本就可以,并没有综合考虑风电的市场机制、经济效率以及各地区的经济资源差异等问题。所以在这个阶段风电的价格盲目过低,严重打击了风电投资商的积极性,阻碍了风电技术的研发,使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2)区域定价阶段

在区域定价阶段,不再由国家制定风电价格,而是各地风电价格主管部门确定风电价格,并报中央审批备案,所以此阶段又被称作审批定价阶段。这一阶段从199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前。这一阶段的定价机制考虑了不同地区间的风能资源及经济差异,所以各个地区的风电价格有所不同。在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制定一个较低的风电价格,来充分发挥风能资源的优势。在风能资源相对匮乏,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借助其经济优势来提高一定的风电价格,间接减轻了风电压力。但是由于各地可以自行定价,所形成的风电价格差异巨大、参差不齐,例如,在浙江的括苍山风电场风电价格达到每千瓦时1.2元,而在某些地区风电价格只有每千瓦时0.3元。

从1994年开始,我国探索风电产业发展之路,非常注重风电技术自主研发和风电设备国产化。风电产业从这个阶段开始逐步进行商业化运作,虽然这一逐步转变为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因为我国风电技术仍然不能和国际风电发达国家匹敌,政策的扶持力度也不够,所以在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存在着重重障碍。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在2003年底才仅仅有56.84万千瓦。审批风电价格时期还分为两个小阶段,分别是平均电价阶段和还本付息阶段。

允许风力发电就近并网。风电价格等于还本付息的风电成本加上合理利润,电力公司按照此成本全额收购风力发电量,该价格超出电网平均价格部分由全网共同均摊。在这一阶段,风电投资商的经济效益得到充分的保障,风电产业开始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

为了风电成本不要继续上升,努力降低风电价格,国家计划委员会曾适当调整了并网电价的核算方法,例如在2001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布的关于规范电力价格的管理问题的通知中,要求风电价格根据经营期的平均价格进行核算,另外,还将风力发电产业列入税收优惠的范畴内,从此,风电项目便开始享受增值税减半优惠政策,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3)招标定价阶段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风能资源分布不平衡以及经济的承受能力也不平衡。因此,我国在2003年,为了在风电定价机制中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促进风电产业规模化发展,开始实施招标电价定价机制。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大型风电项目均采用招标形式来制定风电价格,例如内蒙、吉林、甘肃等省大型风电项目以中标价格作为其他风电开发项目的参考价格。但在省区级小型风电项目中,仍然由国家政府制定风电价格。国家在2006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及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中规定,由政府指导、标准化风电开发项目的电价,价格主管部门根据招标定价机制的形式来制定风电价格;而在其他风电项目

并没有进行招标定价的省区,仍沿用国家部门核准电价的方法,制定风电标杆电价。

此阶段是固定电价、政府核准定价和招标定价并存的阶段。中标价格随着竞争机制、中标评估体系以及招标标准的不断完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各地区风能源分布差异很大,风电电价仍然差距很大,最高的达到0.519元每千瓦时,最低则0.382元每千瓦时。同时,招标电价的合同中对风电机国产率也有所要求,一般必须高于等于70%。

(4)分区域标杆定价阶段

随着我国风电产业的迅猛发展,2006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规定的风电定价与费用分摊理论,已经不再适应现行风电产业的发展需要。在2007年年底,广东首先实施标杆电价,开启了我国实施分区域标杆电价机制的先河。在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出了《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该通知规定了我国建立分区域标杆电价的原则,并将我国根据各地风能资源和风电工程建设情况分为四类风能资源区,在四类地区分别制定与本区状况相符的风电并网价格。

(5)总结

根据规定,以后陆地风电项目的并网电价必须按照其所在区域的风电标杆电价制定。这些区域包括大潮高潮线以上的沿海地带以及居民固定居住的海岛地区。

按照规定,今后陆上新建的风电开发项目的电价,统一执行所在区域内的风电标杆电价,包括部分平均大潮高潮线以上的沿海地区和居民固定的海岛地区。省区边界风电场统一执行电价标准较高的标杆电价。而对于海上风电价格,日后将由国务院相关部门根据建设状况另行制定电价。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经过了盲目定价、区域定价、招标定价和标杆电价四个阶段后,逐步走向成熟。这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代表着我国实行的不同的定价机制,因此风电的价格也在一直变化。但是从以往的风电发展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在探索风电产业发展轨道的道路上,市场机制与政府支持的结合使风电价格越来越合理,风电产业的发展越来越稳定有序。但是四个定价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推动着我国风电定价机制不断完善。

在盲目定价阶段,为了扩大风电市场,我国开始尝试实施各种价格政策。但是这些风电价格政策不仅没有考虑各地经济与资源分布差异,也没有综合分析成本、贷款利率及利润率等方面的因素标准,因此该阶段制定的风电价格欠缺公平合理性。另外此阶段的风电投资过度依赖援助,风电产业非商业化运行。

区域定价阶段,以风电电价为基础,综合考虑了不同地区间经济和能源的差异。但由于区域电价是由各地相关部门确定,再由中央政府审批备案,因此各地审批的风电价格差异很大,各不相同。最高电价达到1.2元每千瓦时,最低才0.3元每千瓦时,这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质疑。

在招标电价阶段,招标电价政策与政府定价相结合,使风电价格的制定有据可依。但是风电生产商为了抢得中标资格,过渡降低风电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甚至有的投标价格都低于风电成本。这样严重阻碍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过低的风电价格,使风电投资商的利益受到威胁,投资回报率降低,这样就会打击风电投资商进入风电市场的积极性,严重威胁着风电生产商和风电产业的发展。

分区域标杆定价阶段补充和完善了原有的风电价格政策,进一步规范了风电电价的管理。另外这种定价机制有助于风电投资商有明确的投资回报预期,增加风电投资商开发风能资源的积极性,从而激励其降低风电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另外,分区域标杆电价机制使政府的审批程序更加简化。虽然该电价机制促进了风电生产商等风电企业的发展,标志着我国风电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该价格政策没有明确确定实施年限,因此增加了风电商发展的风险。

4. 2012风电行业发展趋势的前景与问题

近年来,关于风能是大力发展还是稳步发展的争论不绝于耳。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风电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他一些企业也纷纷投资风能,社会上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舆论。尤其是“十一五”期间,作为新能源的代表,风电和太阳能发展受到了政策的大力扶持,国有和民营资金纷纷进入,行业发展迅速。

目前我国风电行业的企业多达80多家,仅当前上市的A股公司中就有12家风电企业。风电在发展过程中一味贪大、冒进的态势在业内饱受诟病,在这种情况下,一度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跟“过剩”联系在一起,不免引发许多人的猜疑:新能源发展是否过于迅速,风电和太阳能产业是否已经过剩?

2010年9月,随着国家发改委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六大行业列入重点调控目录,新能源产业是否过剩,这一问题逐渐升级,引发了热烈的讨论。2011年,这一争论依然延续,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从现实的表象看,风电过剩、风电设备重复投资、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产品价格下降的新闻不时出现。与此同时,太阳能光伏产业似乎也面临同样的境地,据欧洲有关专家表示,由于一些新生亚洲公司的进入,全球太阳能市场2011年将略微供应过剩,导致太阳能电池板价格可能下降10%~20%。

(1)十字路口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结构是否出现过剩,到目前来讲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而还有人认为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正当时,并未出现产能过剩局面。过剩、不过剩的争论让中国风电产业步入了发展的十字路口,2012中国风电产业向左,还是向右,一时引发热议。但这个问题的争论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统一,还会继续争论下去,这势必影响2012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

201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到重要发展的地位,显然表明了中央的态度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导向,为2012年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拨开了迷雾阴霾。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是基于如下方面考虑:

一方面,从现实来看。风电等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偏低,风电产能过剩并非真的过剩。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新能源发展十分迅猛,风电装机连续5年翻番增长,已居世界第一。

但从总体来看,风电等新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还非常低,化石能源仍占能源供给的绝大多数,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与此同时,从资源总量来看,我国风电、太阳能资源储量丰富,目前利用的也只是很少一部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现实来看,风电产能过剩也是一个伪命题,根据官方统计,全国的风能电站,大概30%左右在“晒太阳”,没有运转。这个问题看怎么理解。一些研究者理解“产能过剩”,往往把产能认为是现有生产能力、在建生产能力和规划生产能力的总和大于实际消费能力的总和,就是产能过剩。

其实,就风电产业看,规划产能(包括在建产能)等都是未(完全)实现的生产能力,即使完全建成,也要有1~2年的低产期。如果把这些都计入实际生产能力,无疑会夸大市场的供求失衡。目前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阶段性和瓶颈性过剩。如果电网瓶颈消除了,那就不会出现阶段性和瓶颈性过剩了。基于此,中央认为,新能源理应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将会延续,急需新能源发展。去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0亿吨标准煤。专家预测,到2020年,能源需求总量可能高达45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新能源领域必须加大投入才能确保消费比重稳定提升。根据初步分析判断,要实现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15%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要达到3亿千瓦以上,核电投运装机达到6000万千瓦至7000万千瓦以上,风电、太阳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1.5亿吨标准煤以上。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持续存在,人们用电用气紧张情况不时出现。尤其是我国政府作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后,传统能源发展受到了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巨大压力。而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不仅能够丰富能源供给,同时对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中央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考虑,把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兴战略产业提到首位是科学的,是高瞻远瞩的。

(2)潜力巨大

所谓的过剩问题,只是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在发展初期所遇到的正常问题,风电等新能源行业并未过剩,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服务业一直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而在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提到重要发展的地位,而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也享受到这一高规格的礼遇,这表明了国家对发展新能源的一种肯定的态度,也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这对统一以往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存在的各种不同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强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因为国家对发展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又有了新的认识。当前,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来说,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经济等问题,尤其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如目前入网瓶颈成为风电等新能源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低的特点,因此,不管是风能还是太阳能,都存在不稳定的问题,从而导致风电等并网发电困难较大,成为推进新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阻碍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太阳能、风能发电受天气影响大,并网技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生产成本比较高,大规模发展不太现实。风电等新能源发展如何与其他能源资源开发和电网发展相协调,已成为关系我国新能源能否实现大规模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而近年来新能源发展观念往往期望通过产能的迅速扩张而不是技术创新来引领并提高市场份额。

因此,注重推动重大技术突破,注重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要进一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以科技创新促进风电等新能源行业继续健康快速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了2012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中求进体现在发展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上,首先就是要稳字当头,不能像过去那样,各地政府一哄而起投资冲动,出现无序甚至是恶性竞争的局面,“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为何要用培育,培是培养,育是养育,使其茁壮成长,培育得花钱、花时间探索,得一步一步慢慢来,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稳中求进,是在稳的基础上要有发展。光探索、光培育还不行,还必须有突破,有进展,那么就是“培育发展”,如多晶硅和风电这两个新能源产业依然是应该大力培育发展的行业,目前的问题是怎样推动这两个行业更稳更好地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抑制,更不是搞大跃进、蜂拥而上。

众所周知,去年提出“扎实发展”,而今年提出“培育发展”,扎实和培育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有专家指出,“扎实发展”意味着主管部门在2011年主要是对各地政府一哄而起投资冲动进行引导和控制;“培育发展”则意味着,相关部门在2012年将对新兴产业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从而“推动重大技术突破”。这意味着2012年国家要给予新能源产业政策支持。“真金白银”就是要提供财政和税收上的补贴,国家将综合考虑企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含量,对规模大、技术高、节能好的优势企业进行补贴,促使其形成产业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因此,2012年,必须抓住国家将积极出台有效的政策的大好机遇,开拓进取,促进风电等新能源行业继续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电力营销网投稿热线:010-63438088/63361156 新闻投稿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914306897
邮箱:keymedia#powersp.com.cn(请将#换成@)
相关信息
2013年11月19-21日,主题为技术共建、精益求新 的全国输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