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包括输电和配电两个环节,输电的主要功能是将电能从发电厂输送到远离发电厂的负荷中心,配电的主要功能是从输电环节接受电能并向用户进行配送。输配电网紧密相连,虽然在功能上有所区分,但却难以从资产上准确划分界面。
电网管理体制主要探讨的是输电和配电的组织形态。目前国际上的电网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是输配分开模式,即输电和配电分别由不同公司拥有和管理,不存在产权联系;二是输配一体化模式,即输电和配电在一个企业内部,可以是一个集团下的不同业务公司,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
各国电网管理体制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是国际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绝大多数国家的输配分开电网管理体制是历史格局的延续,是适应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现实国情的客观选择,并不是电力改革的产物。例如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电力行业由中央发电局(包括发电和输电)和12地区供电局构成,改革后形成了发电、输电、配电分环节设立公司的局面;在北欧、北美一些国家和地区,传统上存在市政供电企业负责本地区供电,改革后这些公司自然而然成为独立的配电公司,与输电公司独立;而日本、苏格兰和美国多数州仍保持输配一体化的格局。事实上,由于电力市场化改革实现输配分开的代表性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部分州,而最具代表性的俄罗斯在2012年5月出现了输配电企业重新整合的趋势。据此可见,在市场化改革中输配电业务并不存在分开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和电力工业较快发展阶段,促进发展仍是电网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国情始终是选择电网管理体制的首要因素,国外改革经验充分表明,盲目脱离国情的改革将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能源和电力需求将持续较快增长,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分别为8.2%,年均电网投资将超过3000亿元,发展任务十分繁重,迫切需要发挥一体化管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统筹安排输配电网投资建设,实现各级电网有机衔接,推动电力工业科学发展。
发挥输配一体化体制下的电网协同优势,是我国保障电网安全的制度优势。输配一体化体制下,电网企业通过统一调度和标准化建设,有效减少了因信息隔断、技术水平差异、工作流程差异等造成的系统性风险,避免配电网事故波及输电网而演变成大停电事故。多年来,我国电网在网架薄弱的情况下,没有发生大的安全事故,就是充分发挥了输配电一体化管理的优势。
充分发挥大电网资源配置功能,通过输配一体化促进区域、城乡和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是我国的现实需求。我国能源消费与资源禀赋呈逆向分布格局,需要能源电力资源的大范围、远距离输送。输配电一体化管理,有助于统筹规划和建设“两端”电网,构建统一的能源资源配置平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同时,电网管理体制还应该满足电网智能化、能源绿色化的未来发展要求。大量分布式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使得配电网从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改变,智能电网的发展也将增强用户与电网、各电压等级的互动关系,输配电网将进一步融合,将在市场中共同发挥输送平台的作用,输配分开将人为割断这种联系,不适应未来发展需求。
在我国诚信体系、法律体系等尚不完善,契约精神相对缺失的背景下,贸然实施输配分开,将增加系统安全风险,造成无序发展局面,推升电网发展成本。
综合考虑我国国情,我国可以在保持输配一体化管理的同时,通过持续推进相关机制改革,实现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保电力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原文刊登于《中国能源报》周原冰,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