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电价实施在即。国家发改委的消息,阶梯电价自7月1日试行,目前已有北京、上海、重庆、浙江、江苏五地出台了本地阶梯电价政策,其余地区在月底也将密集出台政策。
阶梯电价简言之,就是电用得越多,超额部分越贵。从节约能源的角度而言,这个逻辑很好,因此世界通用。
还有十几天,阶梯电价就要走入千家万户,昨天,长期研究电力体制改革的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叶泽说,这次居民阶梯电价调整,以居民现有承受力,应该“不在乎”。
这话招来怒骂声,几乎超过了阶梯电价本身。其实,我想,叶校长此话应该有上下文及背景,而他所招来的骂声,本来也不专属他。
阶梯电价描述得如何与国际接轨,终究要真金白银从老百姓荷包里掏出来,而电价不是衣服,它是刚性需求,是“承受也得承受”,“不承受也得承受”。当然,少买一点衣服,少上一个培优,哪家挤不出一点电费来呢?但是,老百姓凭什么去承受这个变革中的阶梯电费,我倒觉得有讲究。
第一,账有没有算明白。阶梯电价征求意见期,各地政府和各路专家算的账,认为80%的家庭电价不会涨,只会平甚至跌。但老百姓怎么算自己的账,都会把自己算到“20%”里去,期间,发改委一句“每户每月87度电”红线,还曾引起轩然大波。很明显,信息不对称,账没有算明白。用电量的总体及平均数据,电网是有数的,政府是有数的,老百姓是没数的,所以政府说宏观数据,老百姓说微观数据,当然很难对眼。数据没有公开透明,没有互相印证,所谓是涨是跌,老百姓一路糊涂,当然难以“不在乎”。
第二,阶梯电价有没有逃脱“逢听必涨”的信任危机。公共品的听证,本是民众难得的利益博弈机会。但是,一是反对声寥寥,二是即便反对,民众对宏观数据不了解,反驳意见也难以立脚,长此以往,民众只好以“信任危机”来笼统投票。
第三,各地有没有人性化标准。归根结底,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以上两条都是程序问题,这是结果。此次阶梯电价令人宽慰的是,各地可自拿阶梯电价各档次标准。从已出台的五地标准来看,均是较发达地区,与中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当然不能比。各地方能不能按照自己地区的气候条件,居民承受能力,较公允的出台三个档次的标准,才最终决定居民电费荷包是进还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