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山,是一块尘嚣中仰望的伊甸园。佤寨,是一种恍惚空灵却风光旖旎的世外桃源。佤族,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民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民族个性为世人所关注。
山是佤族人的灵魂,秘境中的佤山,近山连着远山,小山倚着大山,悠然地矗立着。山间,一座座铁塔,一根根银线,托起的是当地佤族人的幸福生活。这一切的变化,正如一位佤族人所说,“电就是我们佤家的太阳。”
从2005年开始,云南电网公司对普洱西盟佤族自治县开展帮扶工作,他们以公共设施、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制定有效的帮扶方案。截止2011年9月30日,云南电网公司累计帮扶资金高达2.8亿元。一盏盏灯,点亮了佤山;一座座学校,开阔了佤族未来的视野。
■西盟名片
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于1965年,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以佤族、拉祜族、傣族居民为主。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西盟县情可概括为“国家重点扶持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典型的民族直过县、地处边境一线的边疆县、民族跨境而居的特殊县”。
通电:佤山有了不落的太阳
“云南电网8年的对口帮扶,西盟最大的变化在哪里?”4月19日,记者在普洱市巧遇了外出开会的西盟县副县长魏岩斋。落座后,记者抛出了这个话题。
古铜肤色的魏岩斋沉思了一下,讲了一个故事:2002年,他在西盟县莫窝乡任乡长,某天夜里他来到一个已经通电的村寨里,突然为一种从未谋面的光明所震撼。“对着明亮的灯泡,我足足盯了5分钟。”魏岩斋饱含深情地说:“我就是土生土长的佤族人,也是西盟发展变化的见证人,真正让老百姓感到时代变化的就是电力。”
像城里人一样点上电灯,看上电视,曾是许多居住在高山上的佤族人最大的愿望。“当时买了个手机,但每周都要点着火把到两公里外的其他有电寨子去充电。”当地佤族人回忆说,充电还好,但每年碾米、打糠之类的事,最让人头疼。“有的寨子碾米要走15公里的山路到通电的村寨去。说实话,没有电的村寨,姑娘们都认为落后,不愿意嫁到这里。”
据统计,2007年前西盟县362个村组还有72个村组2880户10980人没有用上电。2005年开始,云南电网公司通过实施无电人口通电、无电电力建设等工程,全面改善了西盟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西盟气候潮湿,是云南的“雨城”,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9.99%。山高坡陡,对电网建设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2009年5月西盟通电的最后攻坚阶段,为抢在雨季来临前给勐梭镇王莫村上依冷组的30多户通电,参加过多次通电工程的西盟供电公司工程管理员廖发云和施工队伍一起奋战了足足2个月。
“进村的路又陡又窄,根本无法运送材料。”廖发云等人徒步2个多小时先行进村探路,经请示后雇来一辆装载机,临时推出一条供汽车运送材料的路。不料此时正值雨季,半途中车轮陷入湿泥路里,动弹不得,急坏了在场的施工人员。“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全村男女老少得知我们是来通电的,冒着雨帮我们一起把车一步步推出泥泞。”
当一条条银线穿梭在村寨之间,当一根根电杆竖立在家门口时,那明亮的灯光从此结束了永不落村“照明靠火把、点灯靠煤油、煮饭靠火塘”的百年无电史。“电就是我们佤家晚上想要的太阳,现在真的永远都不会落喽。”佤族的寨子变得热闹起来,新厂乡代格拉村七组通电当晚,村民热情留下了鏖战3个月的供电人员,点燃熊熊篝火,足足跳了三天三夜。
“这是佤山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8年来,普洱供电局紧密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与沟通,分阶段制定工作目标和进度,加强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确保项目有序推进,解决了所有无电人口通电问题,完成了16016户户表改造。通过实施农村配网改造工程,农村用电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实现户表改造率达87.35%,全面实现城乡同网同价,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
公共设施:让现代文明走进大山
西盟县力所乡南亢村班神组曾是全县上榜的落后村组,以前进寨的土路一到雨季满是泥浆污水,“天晴一身灰,落雨一身泥。”这里的环境卫生让当地人摇头。“对于从原始社会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西盟人来讲,改变自身生活习惯是个长期的过程。”全程经历过8年帮扶工作的普洱供电局副局长彭江说,让佤族人享受现代文明成果是帮扶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8年开始,云南电网公司投资139万元为班神组修水泥路,建篮球场、图书室、公厕、洗澡间和太阳能等公共设施,南亢村成为村级文化建设新亮点和模范。
记者走进村民娜袜的家,现代化的电器应有尽有,“现在洗衣服、碾米、剁猪食都用电器全自动操作,完善的公共设施彻底改变了班神组过去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娜袜说,村里人最大的变化,就是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前一个月洗一次澡那是再正常不过了,有的老人甚至一年才洗一次!在供电企业为组里每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后,冬天里再也不用洗冷水澡了。“村民变得越来越文明,不再像以前一样停留在粗犷的生活方式了。”
“生活条件改善后,大家开始有不学习就会落后的意识。”在西盟供电公司援建的资料阅览室,娜袜随手翻开一份用电知识宣传单,其中“居民安全用电须知”和“家庭节电”两张折页中间贴满了胶布,有些被“破坏”了的迹象。“这两张折页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长期有人翻看,都快翻烂了。”娜袜解释道。
在娜袜家的客厅里,除了几张明星照片外,大厅正中央是毛主席的大幅挂历。“阿佤人对共产党和解放军充满了最纯朴的感情,在当地老百姓眼里,我们就是代表了政府形象。”普洱供电局局长何焱说,正因为如此,普洱供电局带领西盟供电公司在执行云南电网公司一系列帮扶的具体工作上获得了西盟政府和当地老百姓的认可,2011年西盟供电公司的第三方满意度为75.37分,位居全普洱10家县级公司榜首。
“始终带着感情扶贫,让佤族同胞得到真正的实惠。”何焱说,对口帮扶是践行南方电网“万家灯火、南网情深”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对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加强企业与当地政府和谐友好相处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智力帮扶开启未来
从西盟县城出发,近1个小时的山路颠簸,记者来到一片莽莽苍苍的大山中,而与大山的险峻并不“相配”的是几排崭新的楼房。“这是云南电网公司援建的彩虹莫美希望小学,全县36个村镇小学中最好的一所。”校长杨中达告诉记者,“原本这里只是一个简陋的教学点,校门是用竹篱笆围起来,孩子们挤在危房里上课,午餐时端着碗蹲在泥地里吃饭,看了真让人心疼。”想起学校的旧模样,杨中达的脸上浮现出父亲般的怜爱之情。
走进校园,此时正值课间休息,一群小学生在空旷的球场上跳绳、打羽毛球,玩得不亦乐乎。上课铃响起,孩子们纷纷收拾好文体用品朝教室跑去,银铃般的嬉笑声很快被朗朗读书声替代。“新校园的建立同时整合了附近几个教学点的教育资源,附近村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杨中达说。
据了解,2005年开始,云南电网公司捐资102万元援建了莫美希望小学,新建510平方米的教学楼、372平方米的学生宿舍以及食堂、公共洗手间等设施,并修筑了校围墙、大门,224名学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同时投入50万元捐赠了床被、文体用品、教学用具、课桌椅、电脑、电视、厨具等,学校教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每天晚饭后,老师会领着孩子们看电视节目。“饭堂的电视比我们公司的电视还要大!”西盟供电公司总经理胡以跃说。
杨中达带着记者走进了192个住宿学生的“家”: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着4张1米2的双层铁架床,床上整齐地叠放着两张军被。“一个房间最多可以住近30个孩子。”在记者看来仍然较为艰苦的宿舍条件,杨中达却连连称道:“已经很好了!以前家远的孩子上学一趟就得1个多小时,晚上如果住校,只能挤在课室桌椅拼凑起来的‘床’上睡觉,大冬天里,连被子都不够用。”
教育是开启一个民族心灵、改变族群命运的最重要的手段,尤其对于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而言,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标示,更是一种重新吸取能量的途径。西盟县第二任老县长隋嘎回忆起这一段历史感慨万千,“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就没有精神、没有理想,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
除了长期援助莫美希望小学,云南电网公司还投资了22万元援建了西盟县一中、二中、职业高级中学和莫美希望小学4个图书室,捐赠价值22.1万元的图书3万余册。2007年至今,每年还资助2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截至2011年累计捐资50万元共124人次,首批受资助的大学生已圆满完成学业。
“我们对西盟县的帮扶还会继续下去。”云南电网公司总经理廖泽龙说,以后帮扶的工作重点由“输血式”帮扶向突出改善民生和“造血式”帮扶转变,对口帮扶要扶到民众心坎里,这样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越变越好。
采访进行的时候,记者在晚霞绽放中偶遇了一场盛大的歌舞会。长发甩动时,我们看到佤山人的豪情;新歌唱出时,我们听到佤山人的自信;热情奔放的佤族人民在华灯璀璨的大广场上点燃篝火,幸福的节奏舞动起来,路途的疲惫早已随着水酒一起散发成快乐的汗珠。
只有真正细数过西盟的脚步,才能听懂木鼓震撼天地的鸣响,才能读懂阿佤山的40年是怎样一步一个世纪,跨越了几千年。而这一切,不仅仅是阿佤人的追求,也展现了一个中央企业的尽责担当。(方皖新 马垫 见习记者 吴思 本报记者 毛春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