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能源管理体制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在运作机制和政策框架上均需集中和统一,以适应我国作为能源“生产大国、消费大国、进口大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电力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在能源体制改革的机构和制度设计中,以下六个方面的行业特性值得特别关注。
最优化的能源形态。相对煤炭、石油等能源在开采、运输、利用上的费用和难度,电力是输送最便捷、形式最环保、使用最方便的优化能源形态。
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通过用电量的增减和结构的合理度,可以很大程度上判断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一般来说,用电量增长较快,且结构较为合理的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亦处于较高水平。
经济要素的高速通道。我国的能源储备区和能源需求区并不匹配,往往能源储备丰富的地区能源消纳利用能力有限,能源需求强烈的地区能源储备有限;从经济全局考量,资金、技术、需求的优势地域与资源储备的优势地域迫切需要一种高效的媒介进行要素的互动和互补。而通过电力的传输,煤炭、风能、水能、地热等资源可以高速传输到需求区,既转化利 用了储备区的资源,又满足了需求区的发展需要,有力推动了经济要素的优势互补。
社情民意的重要载体。关乎每个人衣食住行的重要功能,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使得电力供应的价格、电能质量、用电服务等均牵动着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和利益;通过群众和舆论对电力服务的评价,可以有效折射出公众对整个经济社会状态的认同程度。电力是反映社情民意、评价改革成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生产生活的双重功能。电力不仅是生产的重要保障,同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事关人们的衣食住行,其在群众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成为区别于其他能源形式的鲜明标志。
传送光明的良心工程。自一个地方亮起第一盏电灯开始,就意味着迈开了全面走向现代文明的脚步。电力带来光明和便利的同时,更带来快捷的资讯,电话、电视、电脑等资讯工具会使一个偏僻村庄瞬间拥抱整个世界。每一个电力工程绝不仅仅具有经济意义,更是一项扫除愚昧、走向文明的良心之举。(曲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