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篇
【 案例 】
10年前,1座百万千瓦电厂所发电力需要数条输电线路才能送出,如今,5座百万千瓦电厂的电力送出任务可由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完成。作为世界首条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起点省份,山西可以说是受益颇多。借助特高压的强大输电功能,山西变输煤为输煤输电并举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经济转型迈上快车道。
煤炭大省受制运力不足
山西之长在于煤。被誉为全国煤炭之乡的山西省,已探明煤炭储量2653亿吨,占全国26%。山西每年煤炭产能超过5亿吨,其中,80%以上通过铁路、公路运往省外,只有极少部分转变为电能送出。
山西之短在于运。全省煤炭外运通道十分有限,由于运力严重不足,现成的资源优势难以迅速转变为经济优势。
要发挥能源资源优势,必须摆脱单一运煤模式,走输煤输电并举之路。1984年5月5日和1985年7月30日,山西分别建成主供首都北京用电的500千伏大(同)房(山)、回线,第一次将晋电送到了省外。从此,北京每3盏灯中就有1盏由山西点亮。
山西真正意义的大规模晋电外送,是1997年1月开工建设、2007年9月全部投产的阳城电厂,该厂是我国第一座专厂、专线、专供跨大区域输电电厂,总装机容量330万千瓦,通过3回500千伏线路以点对网方式向江苏送电,年外送电力60亿千瓦时,相当于就地消耗原煤250万吨。
到2007年年底,山西共建成500千伏外送电通道5个,线路10条,年外送电力100多亿千瓦时,成为全国外送电最多的省份之一。
输煤输电并举促进经济转型
2009年1月6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一天,经过建设者一年多的拼搏奉献,世界首条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交付投运,山西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特高压具有输送容量大,送电距离远,输电损耗低,走廊占地少,联网能力强等显著特点,是晋电外送的福音,给晋电外送带来划时代变革,确立了山西电力大省位置。”山西省有关领导充分肯定建设特高压的重要意义。据悉,特高压投运当年,就累计输送电量84.1亿千瓦时,超出年计划4.1亿千瓦时,比阳城电厂的3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年输电量还要多出20多亿千瓦时,相当于增加原煤输出330万吨。
得益于特高压的巨大带动作用,山西省对加快发展特高压电网高度重视。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山西人大代表团提交1号议案,政协委员提交两条提案,建议加快特高压和各级电网建设,掀起了“关注特高压、支持特高压、服务特高压、建设特高压”的新高潮。
2011年12月16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顺利完工,投产后工程单回线路输送能力达到500万千瓦,较之前提高2倍,成为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输电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交流输电工程。由此,晋煤外运瓶颈进一步打破,晋电外送能力进一步提升,山西经济转型步入快车道。
据测算,若特高压以500万千瓦运行24小时,可输送电量1.2亿千瓦时,相当于运输原煤约59515吨,相当于1191辆汽车、992节列车的运输能力。
特高压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
早在2009年特高压投运之初,山西省政府就加紧与负荷中心区各省接触,分别与山东、湖南两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江苏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拟通过特高压在“十二五”期间向三省输送电力各1000万千瓦。随后,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又明确指出,要努力将“十二五”规划的外送装机由3000万千瓦提高到5000万千瓦。
按照山西省“十二五”电力发展规划,山西不仅要在火电装机方面突飞猛进,而且要在风电等其他新能源领域争得一席之地。目前,山西已向国家能源局申请成为我国第九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而山西省内可消纳的风电只有300万千瓦,其余大部分风电都要通过特高压向外输送。
为满足山西转型跨越发展需求,国家电网公司加大对山西的电网规划与投入力度,依托晋中、晋北和晋东南三大煤电基地,全力推进特高压工程建设。预计到2015年,山西电网将形成“西纵”、“北横”和“中横”3个特高压输电通道,加上现有的4个500千伏网对网输电通道和1个500千伏点对网输电通道,山西电力外送能力将达到5010万千瓦,每年可实现就地转化原煤8350万吨,约占煤炭外运总量的五分之一。
据悉,近几年来,山西累计投入发电装机约1800万千瓦,总容量达到5311万千瓦,较10年前1506万千瓦增加3805万千瓦,在满足省内用电的同时,通过特高压及其他500千伏外送电通道将源源不断的电力输往华北、华中等地,有力地支援了当地经济建设,实现了“煤从空中走,效益大提升”的发展目标。特别是特高压投运3年多来,到8月底累计输送电力367亿千瓦时,其中,山西送华中257亿千瓦时,相当于外送晋煤1200万吨,减轻大秦铁路(601006,股吧)800列运力。华中水电送华北11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38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15万吨,有力地发挥了在更大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