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播报 |
情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力观察 > 情报 >
中国—非洲合作面临的新挑战与可持续性问题探析
发布日期:2012-10-22  中国电力营销网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的步伐无疑会不断加快。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趋势,也是中国、非洲与世界经济融合的一种结果。近年来,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在全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虽然受到一定冲击,但整体而言仍保持着一定的增长速度。非洲经济不仅未受到根本性的影响,反而保持着强劲的增长率。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属于一种南南合作,它必将为全球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原动力。

中非关系中出现的四种新的现象

第一是中国自身的定位问题。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中国在处理与非洲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关系时的自我认识和定位的问题日益突显。与传统的西方大国相比,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最大优势就是坚持互相尊重的原则,如果中国在处理外交关系时不注意这一点,将使中国的外交资源中的优势日益缩小,使中国的真朋友日益减少。

第二是对非工作的重点问题。目前,西方在继续对非洲进行传统的援助外,还大张旗鼓地在非洲大力推进反恐事务,从培训军事人才、建立军事基地到直接派遣官员去非洲进行指挥,尤其以美国最为明显。何以如此?为什么西方要在恐怖主义和反恐上大做文章?其一,中国在非洲的快速拓展触及了西方既得利益集团。西方国家的影响虽然还很大,但在遭遇中国因素后,他们表现出一种空前的焦虑和莫名的恐惧。他们几年来一直在散布有关恐怖主义对北非地区的威胁,以此来制造干涉借口和整合力量。其二,利比亚事件发生后,由于西方的霸权主义做法,促使伊斯兰教特别是极端宗教势力在北非扩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亲伊斯兰教的力量或穆斯林力量通过选举取得政权,如突尼斯选举和埃及选举所示,这表明亲伊斯兰教的民众占了上风。另一个方面,利比亚原卡扎菲军队被打散后的军队向南部邻近国家扩散,特别是向萨赫勒地区转移。这使得萨赫勒地区的“反恐”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其三,美国为了控制非洲并形成对中国扩展的一种反制措施,已经逐步在吉布提—南苏丹—乌干达—刚果(金)逐渐建立了一条战略中线,这些努力有其自身的战略思考,也是削弱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具体考量。

然而,非洲的恐怖主义与反恐有如计算机病毒与杀毒软件。在多种情况下,病毒就是杀毒软件公司制造出来的。目前已经有消息报告称,有关西方国家的一些举动实际上是在为恐怖主义活动创造条件。这样,西方人可以重新借助军事优势在非洲取得战略优势;也会使非洲人失去对自己发展战略目标的清晰认识。非洲的安全形势固然重要,但一定要注意,非洲的主要问题是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上的经验在一些非洲国家眼里是可以借鉴的,这也是中国在援助非洲方面与西方相比难得的优势之一。中国既要与非洲进行全方位合作,但又不能中了西方人的套,跟着西方人云亦云。在这方面中国毫无优势,只能跟着人家跑,被西方牵着鼻子走。笔者曾在2011年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商务部联合举办的“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形势展望”的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过这个问题,受到与会的非洲人士的赞同。

第三是非洲人对援助的意见。目前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即非洲有及少数人开始对中国的援助发出不满的声音。前段时间在国际学术界流传的两篇文章,一篇涉及中国援建非洲联盟大楼的负面评论。另一篇涉及中国在非洲的媒体援助。两篇文章的作者之一是美国霍华德大学的非洲人,另一篇在《纽约时报》上由非洲一个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发表。难以判断这是受人家的指使,还是非洲人自己发出的声音。尽管这篇文章的一些论点站不住脚,笔者曾发表英文文章对其论点进行了评论。但不能光从负面因素来解释这种观点,或者简单地解释为反对中非合作的声音。非洲人民长期受殖民主义的压迫,独立后也一直受到西方从各方面的剥削和欺压,他们对外来的影响非常敏感。总之,由非洲人对中国的援助项目进行这样直接批评是一种新现象,以后肯定会扩展到其他方面。中国应有心理准备。当然,也会听到很多正面的意见,如赞比亚的著名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再次发表文章,对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持正面积极的看法。

第四是非洲政府在处理中非关系时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今年以来,在尼日利亚、加纳、马拉维和安哥拉发生了针对中国人的四起事件。

这四起事件说明了一些问题。首先,一些在非洲的中国人的存在及其活动已经影响到一般民众的生计,从而引起当地人民不满。2012年初,卡龙加地区33名本地商人代表向政府请愿,抱怨中国商人大量涌入当地做小买卖,中国商人的便宜商品导致当地商人无法经营。卡龙加地区的商人辛瓦卡表示,中国商人卖的商品和他们的一样,但价格更低,从而导致很多消费者到中国人店中买东西,不少当地商店只能关门。其次,这些事件多与一些中国人不遵守当地法律有关,即自己违法在先,警察行动在后。如果中国人遵守当地法律,这种事便不会发生。第三,中国驻当地使馆在第一时间内即开展工作,与当地政府沟通,从而使事情很快得到妥善解决。这说明了中国与当地政府有着良好关系。第四,这说明了非洲当地政府对民众负责。

这些年来,各种有关中国企业走向非洲的研讨会、洽谈会、商品或项目介绍会不断召开,相关的政府部门、有官方背景的非政府组织甚至个人积极策划并极力鼓励各种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投资非洲。然而,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额度并未出现大的增量,走进非洲的中国企业的数量增长不是很快。最近在南非召开的一次有关中国—非洲关系的国际研讨会上,非洲学者明确指出,中非经贸关系主要集中在贸易方面,但是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并不多。

从下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十分有限,名列第十位,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排在印度和南非之后。

这是中国在非洲投资的大致情况。从中国投资的行业看,西方的政治人物、新闻媒体包括非政府组织对中国在非洲资源产业的投资大肆攻击,伴之以“资源掠夺”等指责。然而,真相究竟如何呢?中国对非洲的资源产业投资是否大大超过西方呢?一方面,中国对非洲的投资确实主要集中在石油和矿产等方面。然而,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这种指责没有道理。在2006年,所有的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公司的总产量大约只占一家美国公司(美孚,ExxonMobil)年产量的三分之一。[1]在2009年,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FDI)中,矿业投资约占29%,而美国的直接投资中的矿业投资占到60%。[2]

中国—非洲合作的几个重要问题

从整体看来,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同时,中国—非洲经贸合作也面临各种挑战。

中国的投资目前占的比重很小,双方经济关系主要集中在商贸。因中国企业过多地集中在商贸方面,在客观上对非洲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一,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和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中国企业在行业上(特别是在纺织业和轻工业制造方面)可能会对非洲企业造成影响。在纺织业方面,中国曾对南非和一些小国构成部分威胁,也引发了一些不满。其二,给当地劳动力就业带来压力。在非洲使用中国劳动力可以说是中国在非洲承包和投资的普遍特点。非洲人时有抱怨,即中国建筑公司在非洲使用大量的中国劳工,从而对当地劳动力构成威胁。

中国对非洲的投资目前正在加强。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投资的面会越来越广,量会越来越大,类别也会越来越多。笔者曾与埃塞俄比亚和坦桑尼亚的外交官交流时,他们很明确地指出:中国可以进行很多方面的战略投资,如农业方面、再生能源方面、制造业方面及绿色植物方面。这实际上是为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农业也好,制造业也好,再生能源或绿色植物等行业,既无消失的危险,还可为当地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

中国产品的质量尚需提高。目前中国有几十万非洲人从事小商品批发和买卖,仅在义乌就有六万非洲人做生意,他们也在做在非洲各地的批发生意。在非洲方面,如果非洲国家在海关健全验收制度,对中国产品加强质量检查,对劣质产品的进口肯定有遏制作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曾公开发表意见,希望非洲国家加强措施以整治不合格商品问题。笔者曾在一次非洲法语国家外交官的研讨班上指出,非洲国家可实行黑名单制度,将那些违反当地法律的外国公司(包括中国公司)记上黑名单。凡是上了黑名单的企业或人,以后申请签证时可以拒签。这样,双方合作可以逐步减少劣质产品流向非洲。

随着形势的发展,以中非合作论坛为主导形式的中非合作尚需完善。中非关系日益深化,问题也日益增多,如产品市场、环境、劳动力、工人待遇及产品质量等问题。对这些问题需要客观分析。既有中国企业的各种问题,也有非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是一种成长中的烦恼。

中非合作可以注意以下几点:经济与政治要两手抓;加强中非战略合作,积极稳妥地支持非洲一体化;不要过于在意国外的批评而忽略自身的优势;不要过于在乎大国关系却忽略其他因素;适当采取结盟方式以利于保护国家利益;不要过于在意部门利益而忽略国家利益;在加强对非援助的同时大力宣传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理念和经验。(作者系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电力营销网投稿热线:010-63438088/63361156 新闻投稿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914306897
邮箱:keymedia#powersp.com.cn(请将#换成@)
相关信息
2013年11月19-21日,主题为技术共建、精益求新 的全国输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