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买了不能看,灌溉用电经常断……”这曾是上世纪90年代太原市农村用电情况较为普遍的真实写照。
自2009年起,在太原市农村陆续实施的一系列电网升级改造工程,为农村百姓生活、生产用电提供了方便,也让农民走上各种致富之路。
如今,行走在太原市农村,一排排整齐的电杆、一条条闪闪发光的高低压电线、一个个规范统一的电表箱……正将一股股电流,源源不断、稳定可靠地送到千家万户。
电器不再当摆设
走进小店区西温庄乡西温庄村,抬眼望去,笔直宽阔的道路、造型别致的路灯、挺拔的电杆上电线整齐有序、田间绿油油的庄稼一望无涯,犹如花园般靓丽多彩。
“电网改造,我们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最多,不仅电网架设美观了,用电比以前也更安全了,现在想用什么电器就用什么,不用再为跳闸而担心了。”在村里开着一家便民超市的村民刘保生,指着路边一根10多米高的水泥电杆说,近几年的新农村改造,村庄逐年旧貌换新颜,特别是配套的电力设施改造,让大家都用上了“放心电”。
谈起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后村里的变化,在刘保生家超市门口闲聊的几位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
“以前呀,村里的电线东拉一根西扯一条,树上、屋顶上,到处都是,乱七八糟,就像一个个蜘蛛网。”一位摇着扇子的大爷说。“电压也不稳,电视忽亮忽暗,电磁灶也带不起来。要是赶上用电高峰,这家跳闸、那家灯灭的事情经常发生。”旁边一位看上去50多岁的大爷,一边摘下草帽擦着汗,一边插话。一个骑电动车、停下来看热闹的年轻人也赶紧说:“以前,我们常把家用电器当摆设、冰箱当厨柜。现在,你随便在我们村逛一逛,家家户户干净的小院整齐排列,现代化的电器可不比城里人少。再看这大路上,规范统一的电杆、顺溜溜儿的电线,我们现在的生活可和城里人一样喽!”
家电进入更多百姓家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走,到俺家瞅瞅!”在村民刘保生的热情邀请下,我们一起来到他家。
在刘保生家30多平方米的客厅里,49英寸液晶彩电、全自动洗衣机、饮水机、台式电脑等家电一应俱全。“听说电网改造后,能提高电压质量,我就开始琢磨着攒钱添置家用电器。这不,家里的新电视、电磁灶、饮水机都是村里电网改造开始后买的。”看到这些正常运作的家用电器,刘保生满脸的皱纹舒展开来,他说,村民们用电的烦恼是在去年村里实施新一轮电网改造工程后消失的。
刘保生的一席话,得到太原南郊供电公司副经理荣世清的认同。他介绍,西温庄村是小店区数一数二的大村,全村共有村民867户、近3000人。随着各种家电进村入户,全村用电量直线上升,让不堪重负的线路经常短路、跳闸。去年初,太原南郊供电公司根据该村用电负荷情况和电量预测分析,为该村增加了5台变压器,更换了100多处电线杆和120多盏路灯,使村容村貌及村民用电环境彻底得到改善。
这样的变化不仅出现在西温庄村。“电压稳了,很多电器可以放心大胆地用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这是我们所到之处村民们说的最多的感受。同时,在“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民更舍得花钱购置新家电,液晶电视、电脑、冰箱、微波炉等现代家电进入了更多农民家中。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有关家电等项目的支出增长了5.9%。
“大忙人”成了“最清闲”的人
农村电网改造后,用电故障很少发生,村里唯一的电工从以前村里最忙的人变成了村里最闲的人。
时值8月农忙时节,往年小店区贾家寨村的大忙人、电工姚培宏却“清闲得很”。2000年,姚培宏当上了贾家寨村的专职电工,土生土长的姚培宏对贾家寨村的过去和现在非常了解。“电网改造前,村里的电杆立得没规矩、电线载电容量小、电压不稳,找我解决用电问题的人很多,经常是这家还没修好,另一家的故障通知就来了,一天下来最少得跑五六家。”姚培宏回忆说。
换线换杆、加变压器、提高路灯亮度……自从2000年后村里陆续开始电网升级改造,派给姚培宏的用电故障通知单就一天比一天少,现在找他处理的用电故障,有时候一个星期才会有一起。“用电可靠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近几年,村内还配套建起了文化广场、阅览室、娱乐室,一到晚上或节假日,村文化广场灯火通明,村民的文体活动不亚于城里人。”姚培宏笑着说。
故障虽然少了,可姚培宏却是个闲不住的人。除了贾家寨村,他还负责周边小马村和大村两个村的用电故障维修工作,而他每周都要骑上电动车,把这三个村的5台变压器认真检查一遍,每半个月要把100多个电杆、6000余米长的线路全察看一次。
用电安心助农增收
在姚电工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贾家寨村村口处的一家食用菌种植基地。这是该村重要的用电大户之一。
近20亩的土地上,12间大棚依次排列。我们随意走进一间标注为花菇的大棚内,眼前顿时一亮,只见菇床上的花菇如点点繁星,均匀散落,工人们有的采摘,有的装筐称重……
基地负责人李永健介绍,这个厂从2006年开始创办,现在种着香菇、花菇、黑菇、鸡腿菇等近十个品种。
“食用菌很娇贵,从培育菌苗到加工,都离不了电。”李永健说,蘑菇种植对环境的湿度要求很高,需要人工不断灌溉、喷雾,这都得依靠电来取水。
“现在,灌溉、加工全部是电气化,只要一合电闸,随时都能启动装袋机、粉碎机等各种机器。”李永健说,“这一切要得益于供电部门为我的厂子拉了一条供电‘专线’。”
建厂之初的情形,李永健仍记忆犹新:那时,电压不稳、线路跳闸是常事,生产量上不去。2009年的夏天,正值雷雨季节,蘑菇大棚的电线受到影响,导致排风机不能排风,如果棚内不能继续排风降温的话,香菇菌种就容易受热,轻者造成减产,重者会致菌种死亡而绝收。得知消息后,姚电工骑着电动车20分钟内赶到,在第一时间接通了临时电源,及时送上电,才保住了他1500多公斤的蘑菇,“真是太‘惊险’了。”
“我赶上了村里的电网升级改造,现在电力充足了,我的事业也不断壮大。近几年,每年都至少能进账100万元。”李永健高兴地说,如今,在蘑菇采摘旺季,每天都有外地客商上门收购,“我的产品供不应求。”
农业新技术得以推广
作为太原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蔬菜大棚种植是贾家寨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全村477户人家,有80%都搞大棚种植。
“以前,大棚里的电线是临时接的,电压不稳,通电的抽水机经常不能连续作业,育苗灌溉费时费力。遇到刮风下雨时,还经常停电,特别影响蔬菜正常上市。”苗金福说,他家有不到3亩的菜地,种着生菜、油菜、茄子和西红柿,以前“电不行,灌溉跟不上,常出现部分蔬菜不能采摘的现象。”
“如今,合上电闸就不用管了。”苗金福高兴地说,电网改造后,电线通到了田间地头,用水、用电都很方便,电压稳了,很多农业新技术也得到应用。他家就用了科技部门推广实施的一项水肥一体化滴灌新技术,即:把水、肥混合,采用滴灌的方式直接用于农作物根部,减少肥料流失,还解决了传统漫灌方式易滋生病菌的问题。看着长势喜人的蔬菜,苗金福补充说:“用了新技术,蔬菜能够正常上市,质量也好了,水电成本也降下来了,现在每年能挣三四万元钱呢。”
据了解,像苗金福这样的农户在我市农村并不少见,仅小店区就有近一万公顷的农田、大棚的灌溉用电不再发愁。
另外,太原市科技局有关农业新技术应用推广的统计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渗水地膜技术、水肥一体化滴灌等一批农业新技术,在强大电力的保证下,得以在太原市各县(市、区)推广应用了20余万亩,涉及近50个乡镇。
行走在乡村,能真切感受到电网升级改造带给基层农村的巨大变化,以及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方面所起到的有力推动作用。在2006年太原市实现百分之百村村通电的基础上,自2009年起,累计花费了10亿余元,陆续对农村电网进行了升级改造,目前已有三成以上农村用电更有保障。
在优质电力的带动下,许多村的养殖业、畜牧业等产业得以蓬勃发展,村民们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也因此越走越宽。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步伐,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一举措不仅使村民们用上了放心电,也为其脱贫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