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青藏高原还是夏季,连绵的山脉不再是单调的褐红色,长出了绿绒绒的草皮。8月9日上午,记者从拉萨市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换流站——±400千伏拉萨换流站。换流站主控室里,值班交接刚刚结束。主控楼的阀厅内,三组四重换流阀正在运行。青藏联网工程从去年12月9日投入试运行起,到今天正好8个月,10日则是商业运行满两个月。
西藏电网迎来强大的新能量
拉萨换流站值班员次旦央金正在工作,她指了指主控室的白板,上面写着9日的青藏直流输送功率计划,零时到19时45分是4.2万千瓦,20时45分至23时为10万千瓦。青藏联网工程试运行以来,最大输送功率是13.5万千瓦,约占藏中电网总负荷的35%。
而此前,以水电为主的西藏电网,从2006年起缺电愈加突出,不少企业限电停产,居民用电难以保障。
2007年7月,国家电网公司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快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与西藏自治区政府签订了两个“会谈纪要”,共同组建了西藏电力有限公司。
2010年6月,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刘振亚又一次与自治区领导会谈,探讨根本解决西藏缺电问题。他说,加快青藏联网工程建设,同时加快西藏电源和电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电矛盾,服务西藏长治久安。
一个多月后,从青海到西藏,过戈壁,越昆仑,翻过唐古拉山,被称为电力天路的青藏联网工程正式开工。
当时,钟辉正为即将落地拉萨的西藏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用电担心。同年9月,厂子在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作为办公室主任,钟辉听说西藏用电不是很稳定,还购买了6台柴油发电机备用。厂里接的是10千伏专线,但偶然会停电,到去年上半年,还有电压不稳的情况。电压一波动,线上的原料就废了,少说损失四五万元。
变化从去年12月9日开始。青藏联网这条有力的大动脉,给藏中电网注入了新能量。西藏电网由此告别孤网运行,彻底解决了缺电问题。
8月9日下午,钟辉对记者说,从去年年底到现在,“生产用电一直比较稳定,比以前好多了。”他不知道的是,通过青藏联网工程输入藏中电网的电量已经超过4.46亿千瓦时。
西藏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5年来,西藏公司累计完成投资152.32亿元,是成立初期资产的1.61倍。建成投产藏中220千伏骨干环网工程,实现了西藏电网主网从110千伏到220千伏的重大跨越。
26岁的次旦央金是土生土长的拉萨人。她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在晚上停电,现在当然已经不会了。
年轻团队守护着年轻的“心脏”
对于西藏电网来说,拉萨换流站是最“年轻”的组成部分。西藏公司也把这里当作人才培养基地。现在,包括公司安排的9位援藏人员和西藏公司检修公司员工在内,站里有26人,平均年龄约25岁。
“我算是‘老’人。”30岁的拉萨换流站副站长李学杰觉得,与内地相比,年轻的拉萨换流站,给他和同事们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平台。
去年入职的新员工,李汝兵是表现突出的一个。与他签了师徒协议的师傅,是从江陵换流站来援藏的黄巨。援藏任务主要有两项:确保拉萨换流站顺利调试、运行;培养一批能胜任站内工作的骨干人才。他说,小李好学,养成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上“叫别人挑不出毛病来”。
同是援藏的刘骁眸,来自运行公司高岭换流站。说起这些年轻人,他挺自豪:“我的4个徒弟,有一个刚刚成为副站长,其他三个也都很不错。”
这些运行人员大部分老家在内地,几乎没有时间休假探家。李学杰去年年底好不容易带女朋友回家见了家长,呆了没几天就提前销假回来了,因为“站里需要人”。
大家刚来时有各种高原反应:流鼻血,嘴唇发紫,头疼睡不着。去年冬天,冷得水管子都冻裂了,可他们都说生活不错。现在,他们的工作得心应手,面庞也已黝黑。
再过一个多月,9名援藏人员就要结束一年半的援藏离开拉萨换流站了。刘骁眸说:“我会常常想起这段时间,不仅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积累了工作经验。”
今年的新员工将在9月到位。“我们很缺人,需要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李学杰说,“换流站一期容量是60万千瓦。以后藏中电网网架增强了,负荷增长了,输送容量会随着增加。”他觉得,年轻有活力是拉萨换流站的特点。而这也正昭示着西藏电网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