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播报 |
情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力观察 > 情报 >
煤电联营:灵丹妙药还是止渴毒鸩?
发布日期:2012-08-01  中国电力营销网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日前,山西省政府办公厅终于下发了《山西省促进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期待已久的煤电联营序幕正式拉开。

《方案》要求2012年在全省范围启动煤电联营,整个联营过程将分“三阶段”进行,专门成立山西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领导组,由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小鹏挂帅亲任领导组组长,分管全省工业经济的副省长任润厚则担任副组长,包括经信委、发改委、监察厅及财政厅等13大部门。按照规划,到2015年,山西省调火电企业将全部实现电煤长期协作合同管理,部分火电企业和煤炭企业将完成以股权为纽带的战略联营。

那么,山西煤电协调发展实施方案能否彻底扭转“市场煤”与“计划电”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火电企业连年亏损的不利局面呢?

    煤电联营大势所趋

今年2月底,山西中南部的电厂再次给山西省电力行业协会发来帮扶请示,这次又增加了南部的长治热电和晋城热电两家电厂,请求帮扶的电厂数量从去年的13家增加到了今年的15家。其中,山西长治电厂自去年10月投产至目前已亏损2亿,原因就是煤价高、电价低造成的。经了解,山西入网电价不足4角,而其他省份入网电价4—6角,山西位居全国最低。火电企业希望提高电价实现煤电联营的诉求日益迫切。

为此,山西省经信委在4月份召开的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山西省促进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方案。并将该方案报省政府待批。

山西火电企业因严重亏损一度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尽管在政府10亿元贷款的帮扶下今年有所减亏,但增长乏力,前景并不乐观。火电企业不景气并非山西独有,全国亦然。据电监会在《2011年电力监管年度报告》中称,由于近年来煤炭价格攀升,加之财务成本增多,导致发电经营困难,五大发电集团平均负债率已连续多年超过80%,有的电厂甚至超过100%,企业“去火电化”情绪严重。行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火电投资已连续6年同比大幅减少,2011年完成1,054亿元,同比下降26%,仅为2005年的46%。这一势头如不尽快遏制,未来几年很可能重现“硬缺电”的局面。

尽管目前因某些因素煤价有所回落但并非常态,因此,靠煤发电的火电企业亏损还将持续。虽然大幅度减亏是事实,但是业内专家认为,电企不可能短期内实现扭亏。山西省电力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李建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目前虽然相比去年同期情况好转很多,但山西省大部分电厂还是处于亏损状态。原能源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朱成章在不久前也表示,火电企业的亏损还将持续,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改观。

国家电监会价格与财务监管部于6月11-12日就煤电价格情况赴山西进行调研时指出,煤电价格矛盾是当前困扰发电企业健康运行的主要问题,如何有效化解非常重要。所以,因煤而亏的火电企业扭亏的着眼点自然应从煤上找出路。那就是“化敌为友”“合二为一”煤电成一家,联手应对用电市场,降低用煤成本,拓展火电企业盈利空间,彻底改变煤电价格斗狠的单赢单亏局面。

为扭转长期以来煤电价格逆差、电企连年亏损,致使山西省政府的救助压力不断加大,事实证明:政府的贷款输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非长久之计。今年年初,山西省政府在约谈了本省的电力企业领导,了解电厂目前的经营状况时传达了这样的意思:电厂经营不下去就让煤炭企业接手。

事实上,山西省已经从去年开始通过省属企业整合省内的发电企业。去年11月,同煤集团接手原属于中电投集团的漳泽电力,首开地方企业整合收购央企发电资产的先河。同时,今年3月22日,国家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吟在回答记者如何解决煤电矛盾时明确表示,将“推进、鼓励、支持煤电一体化的经营。”

“煤炭黄金十年已经过去,电力行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山西此时出台煤电协调发展方案,对于山西加快煤炭、电力行业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意义。此方案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存在的煤电企业竞争无序的问题,加快企业结构重组,降低火电企业发电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中投顾问煤炭行业研究员邱希哲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不过,山西政府应当做好中小煤企、电企的退出工作,保障其合法利益。”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在全国大范围出现的电力集团涉足煤炭业务的浪潮中,风险也正在暗暗生成。

目前,五大发电集团都将目标瞄准为“亿吨”级煤炭企业。按照这种发展趋势,估计到2015年,五大发电集团以煤炭为核心的多元化业务比重将会超过20%。

就此情况专家担忧:很多领域五大发电集团都是初次涉足,而且多为被动进入,多元化风险正在快速累积。有的发电企业大规模进入大型煤化工项目,已经开始面临技术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联营风险不得不防

尽管煤电联营能解目前火电连年亏损的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煤电联营很可能将催生更强势的垄断。

国有大型煤企和电企依托自身优势,独揽众多优质煤矿资源,电力上网获政策性支持,民营企业很难与之抗衡,这会损害用电企业和普通消费者的利益。”中投顾问煤炭行业研究员邱希哲不无担忧地对记者说:“此方案并未涉及电力行业和煤炭行业长期存在的垄断等核心问题,煤电双赢的局面难以全部实现。”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煤电一体化方案是政府无力解决“市场煤”与“计划电”之间的矛盾而采取的权宜之举,此方案有违市场规律,因为,行政干预下煤电一体化可能加大市场扭曲,加大可持续成本。政府鼓励煤电一体化,应该尽量避免使一体化成为不想涨电价的权宜之计。需要尽快理顺煤电价格矛盾,使煤电一体化成为有效率可持续的市场行为。如果不解决煤电价格矛盾,一体化很可能只是为了回避矛盾,不仅不能解决矛盾,还可能走进另一个矛盾。

一旦煤价持续上涨,电厂就有动力去卖煤,而不是把煤炭用来发电。由于不能准确界定电厂是否销售自己的煤炭,那么电厂就有可能选择卖煤炭不发电,那么鼓励煤电一体化来解决在“发电不赚钱,卖煤赚钱”情景下保障电力供应的初衷,将受到挑战。

不难看出,煤电一体化程度过高不利于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短期看,发电企业作为煤炭经营者制约煤价上涨的动力减弱,甚至可能成为推动煤电价格轮番上涨的重要力量。长期看,煤电一体化企业可以利用内部上下游的交叉补贴控制市场,挤压独立发电企业的生存空间,电力供给则形成较强的价格控制力,重现过去厂网不分的电力企业与独立发电企业共存的行业困局,结果只能是新一轮的“拆分”。美国历史上也曾掀起过煤电一体化的潮流,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的是专业化发展趋势,发电企业纷纷退出煤炭领域,煤电关系模式基本固定为长期合同。

此外,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宋亮也撰文指出:煤电一体化,这只是将煤电企业的外部矛盾向内部化推进。当前我国正处于能源产业转型与市场化改革齐头并进阶段,同时还要完成节能减排工作任务。此时将极不利于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最重要的是,大量资金被用于资源整合控制,而不是技术、设施升级改造上,从而有碍于实现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可见,对于当前正在推进的能源产业改革而言,煤电产业过分一体化类似于饮鸩止渴。煤电改革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转型而来的市场主体对市场控制能力依然很强,同时,改革涉及的主体多,主体间利益关系难以理顺。当务之急要解决“市场煤”、“计划电”体制性的矛盾,不能单纯依靠电力企业改革来实现,一定要将煤炭、电力两大行业都纳入到电价改革的框架中来。为保证煤电良性联动,一方面要着手解决煤炭因市场化带来成本增长问题,另一方面要理顺发电、输电、配电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还要在销售终端建立起公平合理的阶梯电价市场。

因此,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尽快理顺煤电价格机制,才是正道。中投顾问煤炭行业研究员邱希哲指出:火电企业长期亏损与“市场煤,计划电”的双重体制有重大关联。我国政府部门应当制定严格细致的法律法规,破除市场煤和合同煤并存的“双轨制”,并完善电力交易制度细则,促进煤炭市场和电力市场实现有效竞争。


中国电力营销网投稿热线:010-63438088/63361156 新闻投稿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914306897
邮箱:keymedia#powersp.com.cn(请将#换成@)
相关信息
2013年11月19-21日,主题为技术共建、精益求新 的全国输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