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计价准点的可替代天然气的能源价格为基础,实际效果或许就是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接轨。眼下来说就是国内天然气涨价。
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气荒”之后,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终于破茧而出。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11年12月26日起,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
发改委关于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放开天然气出厂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可是,通过本次改革的方法,能否达到离市场竞争更进一步的目的,还需要市场来验证。
本次改革办法的核心其实只有一点,就是把原来的以天然气生产经营成本为核心的定价方法,改成以计价基准点的可替代天然气的能源价格为核心的定价方法。说这个改革后的方法是更加市场化的依据,就在于可替代能源价格是市场竞争形成的。譬如现在把计价准点放在上海,上海是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川气东送等重要管道天然气的交汇中心,又接收东海气,还大量进口液化天然气(LNG),上海是全国重要的天然气消费市场。上海有各种气源及燃料油供应,自然容易形成竞争。
不过,这样的竞争恐怕很难形成。国内天然气比进口天然气便宜,到上海的进口天然气不会因为国内产品便宜而便宜下来。而如果因为国外的天然气贵而不去进口,那么中国天然气需求缺口就很大。
因此,以计价准点的可替代能源价格为基础,必然会将国内天然气价格与进口天然气价格拉平,眼下来说就是国内天然气涨价。当然,两广这次改革,天然气不会涨价,因为两广本来就没有多少国内天然气,用的天然气基本上都是进口的。
天然气不是不能涨价。目前天然气价格的确不算太高,一些地方为此而上马天然气加工项目。这是很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但问题是,在新的天然气定价办法中,我们仍然难见市场竞争,国内天然气生产经营商获得的天然气价格,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自由竞争而得来的。
以计价准点的可替代天然气的能源价格为基础,实际效果或许就是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接轨。当然,价格与国际接轨在中国天然气日益短缺的情况下,也可以说是一种市场化的表现。可是,中国天然气开发的成本比国际市场要低(譬如劳动力成本等)也是事实。当国内天然气价格与进口天然气价格一样时,国内那些天然气开发经营商就多了额外一块利润。
因此天然气定价的确要作市场化改革,但要把重点放在如何开放天然气的开发经营市场上。
郁慕湛(上海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