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播报 |
观察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力观察 > 观察 >
光伏的“成长的烦恼”(2)
发布日期:2012-02-17  中国电力营销网   来源:互联网

虽然没有外商、侨商和央企的光环,但坐落在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的10兆瓦光伏电站,却是我省首个建在荒山上的光伏电站,这一占地344亩、投资5.3亿元的光伏电站,于去年年底并网发电。

  从一片空白到遍地开花,仅仅3年多时间,山东光伏发电便初具规模。高速增长的背后,山东明显强于国家的光伏发电补贴力度,起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发改委规定,2011年年底前投产的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1.15元,而2012年开始,则只有1元/千瓦时。

  由于光伏上网电价中的成本补贴实行国家、省、市三级分摊的办法,为了鼓励区域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省专门划拨了省级新能源专项资金,将2010年投产的光伏电站上网电价定位为1.7元/千瓦时,2011年和2012年电价分别为1.4元/千瓦时和1.2元/千瓦时。

  “和国家发改委规定的光伏电价相比,山东对光伏发电企业的补贴力度可谓非常优厚,虽然电力公司为此要多花费一笔钱购买光伏企业的电,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个价格极大地推动了山东光伏发电的发展。”杨明辉认为。

  短期补贴预示光伏前景不明

  在山东电力集团看来,山东省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全省2/3以上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而且像东营、滨州以及潍北有大量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和市民居住的盐碱地、荒滩,以及济宁、枣庄等煤炭生产基地的大量塌陷地,都为地面光伏发电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而且,在外来光伏资本的刺激下,山东本土企业的光伏产业链也在逐渐形成。如今,力诺光伏集团已成为山东乃至全国最大的光伏生产基地之一,年光伏电池产能达到1000兆瓦。同时,孚日光伏引进的第一条设计年产能30兆瓦的薄膜太阳电池项目生产线也已正式投产。

  不过,在这些繁荣景象的背后,是光伏行业整体遇冷的窘境。

  赛迪光伏产业研究所的数据表明,2011年,有20%的光伏企业完全停产,30%的企业陷入半停产,连尚德、赛维等光伏巨头都未能幸免。

  “目前光伏产业处于一个相当困难的处境。多数光伏企业的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只有通过‘价格战’来维持生计。而且大多‘两头在外’,硅等重要原材料以及电池销售区都在海外。”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当欧美由于债务问题爆发金融危机、经济下滑,全国的光伏企业都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

  而作为光伏产业的从业者,华翰光伏电站副总经理郭荣挥告诉记者:“其实光伏行业和电脑产业非常相似,都是面临初期成本价格过高、销售规模不大、行业整体利润不高的问题。

  但是,电脑行业有一段时间的市场‘蜜月期’,让企业能够在最初获得一定的利润,有能力进行产品升级、成本降低。然而对于光伏行业来说,几乎没有‘蜜月期’,从繁荣的顶点到衰落的冰点仅仅两三年。”

  被誉为“太阳能疯子”的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不止一次向记者表示,“光伏发电,从原材料、技术到市场,全部都由国外控制,中国在其中很难有话语权。而且即便在中国,维持这个行业存在主要靠政府补贴而不是市场调节,这样一个没有形成健康市场机制的行业,一定有巨大的风险。”在黄鸣看来,光伏产业要想在山东、在中国健康发展,最终一定要走不依赖政府补贴,完全市场竞争的路径。

中国电力营销网投稿热线:010-63438088/63361156 新闻投稿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914306897
邮箱:keymedia#powersp.com.cn(请将#换成@)
相关信息
2013年11月19-21日,主题为技术共建、精益求新 的全国输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