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
风电产业已告别过去"狂飙突进"式的增长,开始进入一个平稳发展期。”站在龙年新春的门槛上,新疆金风科技(002202,股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武钢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风电产业将会持续发展,但发展将变得更趋理性。
“放缓脚步是为了走得更远更好。”武钢认为,随着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日趋理性,风电企业必须在经营
管理、技术创新和价值观念方面实现突破和转型,同时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打造能够在国际市场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一流风电企业。
“放缓脚步”是为了“走得更远”
“目前放缓发展脚步对于风电产业未来而言未必是坏事。”武钢告诉记者,回顾中国风电发展的历史,从最初的大家不认可,到获得认可,到高速增长,再到进入调整期,发展轨迹是“螺旋式上升”。因此,从长远来看,风电进入“理性调整”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他举例说,比如,随着国家一系列相关产业调整
政策的相继出台,风电行业准入标准不断得以提升,这势必形成行业的优化和整合,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众多风电整机制造厂商中,排名前三位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已升至60%,而排名前十的企业总计市场份额则达到85%左右。
“不难想象,今后会有相当一部分风电制造企业迫于资金、技术、成本和市场
营销的压力,不得"关、停、并、转",最终形成少数大型制造商一统市场的局面。”武钢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将有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遏制非理性价格战所带来的整机产品的价格下降和质量滑坡,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比如,近几年风电的快速发展受到电网的制约,这恰恰让电网建设速度滞后的矛盾暴露出来,从而使得电网发展速度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快;同时,电网公司从
安全可靠的角度出发,针对风电出台了多项新规,但其目的恰恰是为了大量接收风电,预计未来风电在电网的比例将会逐步提高。
“此外,随着国内产业政策的调整和风电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风电投资商和制造商不约而同地加快了国际化步伐。”武钢告诉记者,一方面,国电龙源、三峡集团、
中广核、
大唐集团、国华电力等很多中国风电开发企业积极“走出去”,采用中国制造的风电设备到国外开发风电场;另一方面,以金风科技为代表的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也在全面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风电发展速度仍将领跑全球市场
武钢说,在过去两年间风电行业发生了30余起恶性事故,对开发商投资收益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些事故“倒逼”风电开发从过去的单纯追求规模和速度开始向控制风险、讲求质量、注重20年投资收益的方向转型。比如目前市场中一些投资商已不再以最低价作为设备招标的唯一标准,而是注重产品质量和发电效率,考察包括大修理费、维护费、耗材等在内的20年寿命期的维护费用,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努力降低度电成本。
“在国家能源局的调控和引导下,我国风电产业虽然放缓发展的脚步,但其发展速度仍将领跑全球市场。”武钢告诉记者。有数据表明,2011-2015年,中国风电年均增量将达15-20吉瓦,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0%左右。“中国风电市场潜力可观,前景依然看好。”他说。
“三大突破”实现“三大转变”
有专家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风电产业面临三大转变:从风电大国向风电强国的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转变。
如何完成这三大转变?武钢认为,这需要中国风电产业必须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和价值观念方面实现突破。
首先是要实施产业精细化管理。武钢告诉记者,过去几年间爆发式增长把中国风电产业送上“世界第一”的位置,但在产业精细化和成熟度上则远远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欧美同业相比,中国的风电产业尚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偏低、标准不健全、工艺流程和产品质量粗糙等一系列问题。在行业快速发展时,问题会被掩盖或忽略;如今行业发展放缓,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产业经营的精细化包括产品的精细化和管理的精细化,特别是在当前企业面临经营压力的时候,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尤其重大。”武钢说,行业发展放缓之时,正是中国风电产业脱去浮躁之机。推动产业精细化,是中国风电产业必须要经历的一场蜕变,是实现从“风电大国”向“风电强国”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次是创新成长“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是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关键。”武钢说,中国风电发展,谁打质量牌,谁就有未来。质量背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力量,就是技术创新实力,它是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他说,从国内其它一些行业和企业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制造”再也不能单纯地依赖从国外引进核心技术、只做低附加值的生产加工,这样只会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中国风电要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要进军国际市场,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创造更大的价值。
其三是要脱离低价竞争。武钢认为,产品价格下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价格下降有一个安全边际即质量成本。如果牺牲了这一点,就会给产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消极乃至破坏性影响。以风电机组为例,从2008年至今,整机每千瓦价格下降500元所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分别是10个月、8个月、6个月和4个月。到2011年,价格下跌的速度更是令人瞠目。与“价格战”伴生的则是不断增多的产品质量问题乃至恶性质量事故。
武钢称,当下中国风电行业面临一个价值定位和取向问题。如果发电企业一味坚持一次性的低价采购政策,必将把成本压力传递到整机企业,进而向下传递给零部件企业,导致整条产业链都将拼命降低成本,而无力顾及产品性能和质量,形成恶性循环;反之,如果发电企业重视机组的发电效率及效益,追求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体成本最优,则会有效激发制造商在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方面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