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风起大海之滨,日照戈壁大漠。从东部海滨的海风长廊到西部广袤的“沙戈荒”基地,一台台风力发电机成排矗立,巨大叶片迎风昼夜旋转;一个个太阳能光伏板矩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自然的能量被现代能量单位“千瓦、兆瓦、吉瓦”重新衡量。从“高碳粗放”向“智慧低碳”跃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速。人工智能破解新能源发电预测难、稳定性差等问题,大数据、卫星、无人机、地面机器人“天空地”立体保障电力安全高效,能源结构“绿意”更浓,国家能源安全根基更稳。
捕风捉日 绿能跃增
在宁夏中宁县,腾格里沙漠边缘一望无际的光伏板铺陈延展,组成蔚为壮观的大型“沙戈荒”光伏基地。这是我国首个“沙戈荒”大基地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绿电来源。2025年,“宁电入湘”工程正式建成投运后,每年可向1600公里外的湖南省输送超360亿度电,其中50%是新能源电量。
据统计,截至2024年年底,国家电网新能源累计并网装机达11.4亿千瓦,占全世界的30%以上,新能源利用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服务“双碳”目标,全力推动“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新能源并网,加快电网工程建设步伐,累计建成38项特高压工程,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超过3.4亿千瓦。
驯化绿电 汇集远输
风光电能源源不断、清洁绿色环保,但也任性不受约束:“撒起欢儿来”电能满格停不下来,阴天无风时则动能缺失。清洁能源功率的剧烈波动、随机性和间歇性挑战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如何将“任性而为、桀骜不驯”的清洁能源大规模驯化为持续稳定的电能供给?科技创新是一把“金钥匙”。
在河北坝上草原,上百米高的白色大风机成群结队矗立,一旁是一排排追光发电的光伏板。世界上第一个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就坐落在这里。该工程通过风、光、储多组态联合运行模式,将张北新能源基地、承德丰宁储能基地等与北京负荷中心相连,连接起坝上上百家风电场、数千家光伏电站。该工程不仅能汇集输出平稳可控的绿色电能,还破解了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并网、集成应用的世界性技术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依靠自主创新,该工程突破了运行可靠性低等三大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12项“世界第一”。
智能调度 稳供保需
“储能+新能源”的良性互动为新能源消纳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如何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利用效率,仍是电网和用户共同面临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虚拟电厂应运而生。
1月14日,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居民虚拟电厂在江苏启动建设,依托江苏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借助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居民家中空调、热水器等分散的家用电器被聚合在虚拟能量池中。当预测到用电可能紧张时,电力部门利用软件给居民手机上发送邀约,鼓励居民主动调节大功率智能家电的温度,减少用电,从中获得电费奖励。此举将提升新能源发电的使用效率。据电力部门测算,空调每变化1℃,能够调节负荷约0.06千瓦。聚沙成塔,江苏近4300万居民空调都调节1℃,就可以让出近260万千瓦电能。
随着大模型技术引发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以及能源革命的不断深化,对能源管理、智能电网、智能调度、电力交易等方面提出了更稳定、更强大以及更智能化的需求。“智算+新能源”融合发展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必然要求。
2024年12月30日19时45分,湖南长沙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调度员陈明收到了智能助手“光明”的提示:“监测到10千伏荷塘变电站金星一回线路负荷快速增长,预计15分钟后出现过载,为保障供电可靠性和设备安全,已为您推荐负荷转供方案,请确认。”收到提示后,陈明迅速根据“光明”推荐的方案执行调度操作,仅用时约1分钟,便成功消除了该线路的重过载风险。
“光明”是长沙供电公司自主开发的可解释人工智能应用,于2024年12月19日正式亮相,并随即在长沙供电公司“上岗”。自2024年迎峰度冬以来,长沙供电公司依据“光明”生成的方案,提前对14条线路的运行方式进行了调整,完成了91户双电源客户的电源倒换,有效保障了电力供应的稳定。
国家电网大力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探索,已建成覆盖公司总部和27家省级公司的统一开放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平台,推动电力与算力协同赋能。
全力布局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电力企业积极应对能源转型挑战、破解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同难题的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