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播报 |
成果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成果 > 成果推荐 >
大型发电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
发布日期:2011-08-18  中国电力营销网   来源:未知

嘉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管理着浙江省目前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嘉兴发电厂,总装机容量为300万千瓦,隶属于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自机组投产发电以来,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坚持安全发展的管理理念,创新安全生产奖惩机制,实施生产事故说清和诫勉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科学管理,以标准化为龙头,体系程序运行为基础,实施程序化、规范化的全过程生产管理,不断探索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新思路,逐步形成了具有嘉电特色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规模从60万千瓦到300万千瓦的大跨越,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居于全国同类型电厂先进水平,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缓解前三年浙江严重缺电局面,确保浙江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省能源集团公司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一、大型发电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提出的背景
  安全生产是企业追求卓越绩效和和谐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命脉,离开安全生产其他工作根本无从谈起,根据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尤其是电力市场的逐步推进,安全生产就是最大的竞争力。这就要求公司必须确保设备运转正常有序,确保人员尽职尽责,实施安全生产科学管理。公司在安全生产管理中面临着以下的安全风险和压力:
  一是从2004年起公司在接管4台60万千瓦机组后,安全生产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生产人员中新人和年轻人比例增多,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控制能力不高,检修运行人员维护管理经验不足;一些老同志虽经验丰富,但对新设备、新技术、新知识掌握不够,面临高标准安全操作要求的挑战;新机组投产后设备磨合期较短,再加上建设中抢时间,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很多,容易导致事故发生。公司与其他电力企业一样对生产事故实行“重罚重扣”考核机制,这种重罚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员工在工作中勤学习、勤动手的积极性,限制了员工向更高素质、更高技能的方向发展。
  二是安全生产基础仍然不够稳固。虽然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已基本建立,但在实际工作中,制度执行的可操作性还有待改进,执行力更需加强。生产现场的习惯性违章和装置性违章现象时有发生,危险源分析不深,安全预防措施不足,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预防预控和现场管理措施不到位而引发事故的情况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安全生产管理作为一项系统的工作,它的核心就是安全生产信息,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安全信息展开,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反馈与处理、信息处理效果的验证三个方面。传统的安全管理虽然也注重了安全信息的收集、反馈、处理,但是没有将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只能是单方向、开环式管理,不可能形成安全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的闭环管理,从而导致了安全管理工作中信息不畅,安全管理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四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新课题,传统的安全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为此,安全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从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向现代安全管理模式转变,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技术、新的体制、新的生产者,使安全管理更科学、更有效、更符合实际。
  基于上述原因,借鉴其他发电企业安全生产上的深刻教训和宝贵经验,多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障,安全生产管理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关键就是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这是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改善公司安全生产状况的必然选择。基于这样的认识,公司在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了人性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实现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
  二、大型发电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内涵和做法
  公司探索性地实践安全管理从事故管理到事前隐患管理再过渡到安全标准化管理,并在原有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进度,全面提升公司整体安全生产水平。
  基于以上认识,公司始终致力于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不断创新安全生产奖惩机制、安全管理标准化,其主要内涵是:为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绩效,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生产事故说清和诫勉制度》;运用标准化管理的科学方法,拓展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覆盖的深度和广度,以规章制度系统化、作业行为规范化、安全设施标准化、安全管理信息化为切入点开展工作,突出过程管理,将复杂的、粗放的安全管理转化为精细化的标准管理,使安全生产“可控、在控”,使安全管理水平再上了一个台阶。主要做法包括:
  (一)创新安全生产奖惩机制
  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使电力企业长期以来形成了事故考核“重罚重扣”的机制,轻则扣发奖金,重则下岗培训,还给以后的岗位晋升留下了“污点”。以往公司在对生产事故进行考核时,都要严厉追究事故责任人的责任,这种重罚的考核方式给员工心理上带来很大的威慑力、压力感和恐惧感,同时也极大地打击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而一旦发生生产事故,则拼命隐瞒事故真相,推卸责任,以至于要花大量的人力、精力和时间去调查事故原因和认定事故责任人,甚至贻误了及时消除故障、消除影响和挽回损失的时机。
  公司认为现行的考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员工在工作中勤学习、勤动手的积极性,限制了员工向更高素质、更高技能的方向发展。在清楚地看到了生产事故考核机制与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员工技术技能之间存在的矛盾后,为了使安全生产事故对企业效益和员工利益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激励员工放下心理包袱,积极主动地学技术、勤动手、多实践,有效提高技术能力。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在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参考和模仿的情况下,在安全管理创新方面走出了大胆的一步,制定出台了《生产事故说清和诫勉制度》。
  对生产事故的考核以设备质量考核为主,通过提高设备可靠性来保证机组设备的稳定;发生生产事故时,对重复事故责任人、隐瞒事故责任人和严重不负责任的人员加重处罚;对非故意过失或无人为的主观失误造成生产事故,责任人能立即说清过失的原因,并提出事故防范措施,对责任人实行生产事故说清和诫勉制度;根据事故(事件)的严重程度、责任人的认识程度,在实施说清和诫勉制度时,采取分级管理,可以免除或减轻考核。
  实施生产事故说清和诫勉的事故(事件)类型:非故意过失或无人为的主观失误造成设备异常、二类障碍、一类障碍、事故;非故意过失或无人为的主观失误造成未遂、人身轻伤。实施生产事故说清和诫勉的条件:凡发生设备异常、二类障碍、未遂的责任人,在发生不安全事件规定期限内主动向所在班的班组长、部门安全员、部门负责人报告,将不安全事件的原因“说清”,主动地对自己在事件中承担的责任作出深刻检查和反思,并提出防范类似事件重复发生的整改措施;凡发生设备一类障碍、事故、人身轻伤的责任人,在发生不安全事件规定期限内主动向所在班的班组长、部门安全员、部门负责人报告,主动地对自己在事件中承担的责任作出深刻检查和反思;部门负责人应及时向安监保卫部、公司分管领导报告,将不安全事件的原因“说清”,并提出防范类似事件重复发生的整改措施。
  实施生产事故说清和诫勉的期限规定:发生一般设备事故、一类障碍、人身轻伤及以上性质的不安全事件必须在1小时内“说清”;其他不安全事件必须在4小时内“说清”;生产事故“说清”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口头“说清”的在事后必须书面将经过、防范措施补交到有关人员。
  该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消除了员工心中最大的顾虑,得到了员工的普遍认同,并通过该制度的导向为及时消除故障挽回了损失。如2005年3月26日,3号机组停机过程中操作员在启动电泵C时未仔细检查(电泵C勺管在60%位置启动),造成给水流量大幅波动,因处理不够妥当,造成汽包水位高高MFT; 2005年10月5日,3号机组开机升负荷过程中由于低压旁路调节阀的联接杆松动,引起低旁调节阀位置反馈信号跳变,热工人员在强制低旁调节阀开度信号时出错造成机组跳闸。事后事件责任人能及时主动“说清”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刻的认识,使得机组在最短时间内得以恢复。按照说清和诫勉制度,公司给责任人减轻了处罚。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改变了“重罚重扣”考核方式所形成的“多学多干、多干多错、多错多罚、不如不学不干”的消极态势,在公司员工尤其是生产一线员工中,形成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良好氛围。有效地促进了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也消除了员工在工作时由于害怕出事故的压力大而高度紧张所造成的失误,最终为公司带来机组稳定、员工满意、企业兴旺三赢的局面。
  (二)创新安全管理标准化
  1、规章制度系统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保证
  安全生产管理除有坚实的硬件基础外,实践证明,软件基础即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系统化,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是实现安全生产“可控、在控”的有力保证。
  —— 以三标管理体系标准为主线,构建标准化管理主框架
  我们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整合型管理手册)为纲领性文件,以程序文件(26个)为第二层文件,以运行、检修规程(20册)、检修文件包(260个)、检修卡(各类辅机180多份)、典型操作票和安全规章制度(28个)等作业指导书为第三层文件,建立和完善二级安全管理台帐,逐步完善层次清晰、职责明确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和生产实际,及时修改、完善和补充安全管理规定,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促进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打下基础。


 
  —— 建立标准化的应急管理体系文件
  预案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预案是万万不能的。由于自然或人为、技术等原因,当事故或灾害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时候,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组织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已成为抵御事故或控制灾害蔓延、降低危害后果的关键甚至是唯一手段。公司建立了重大危险源台帐,确定了公司级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督责任人。在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的基础上,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检测、评估,及时消除各种可能的危险、危害因素,使重大危险源始终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公司编制了《事故应急救援总体预案》和16个专项预案、40余个部门级事故应急预案,确定了公司应急预案的基本框架和应急体系。定期组织对各类事故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整合、培训和演习,并对演练、演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逐步达到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充实应急救援装备和力量,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并将公司应急救援预案报地方安全生产监督局及相关部门备案。
  2、作业行为规范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
  根据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引发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自身的缺点和对事物认识的不足或错误认识,会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暴露出来,产生事故。根据事故致因理论,要实现安全生产、减少事故的发生,最关键的就是规范人的行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再好的管理方法、再严密的管理制度没有得到认真执行都是一纸空文。实行规范化作业,加强执行力文化建设,在安全生产上重点加强“两票三制”的严格执行、严格监督、严格考核和标准化作业程序,深入开展运行操作标准化、检修作业程序化,把人为的不确定因素降到最低,并以此来培育员工按时高质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的观念,从每一个细节上着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习惯,杜绝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 规范运行操作,防止误操作
  为了使运行操作更加规范有序,根据设备异动情况动态修订运行规程、图纸、典型操作票和操作指导书,根据设备异动情况及时对各专业典型操作票进行修改、更新,为运行安全操作提供可靠依据。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加强动态检查;认真做好防误操作的基础管理工作,加强运行分析和技术管理工作,严格执行重大操作第二人监护制度,出台《机组启停期间专工现场监护实施细则》;针对机组设备改造多或特殊运行方式等情况,均按防误要求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方案,保证了现场各项操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培训力度,开展仿真机培训、升岗考试和班组内部技术培训,提高运行人员的运行操作技能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 规范检修行为,实行文件包(作业指导书)制度
  根据现场作业程序化、标准化的要求,公司组织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编写了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将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技术、组织措施以及工序、工艺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包括检修文件包和检修作业卡),其范围涵盖发电机检修、给水泵检修、磨煤机检修等,目前经过修编和完善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现场作业规范化的标准,根据检修作业等级不同,分别制定了A、B、C、D级检修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共计260多个指导书。其特点一是将每一个工序、步骤的质量标准、安全要求、验收要点融合在一起,规范作业过程中的每一个布控点,达到人、设备、环境的有机统一;二是针对作业工序中电压等级不同、危险点不同、环境不同,规定了不同的安全防护用具、检修工具和配件,并进行专项审批;三是职责明确,作业指导书都明确了谁负责、谁监护以及操作或处理步骤,规范了人的行为,优化了工作流程,有利于“工作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人”,达到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照着做就一定可以保证安全的”目的。同时,还为技术培训提供了非常适用的教材。
  —— 规范点检行为,实施设备状态管理
  做好设备点检与状态检测分析工作是保证机组长周期连续运行的关键。对设备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制定多层次的设备巡检周期,按照日常点检、专业点检、精密点检(状态检测)、运行巡检的分工和职责,强化设备主人制和巡、定检制度,提高日常点检巡检效率。修订《发电设备优化检修分类管理办法》,近三年设备状态检修的比重由6.9%提高到14.9%,根据状态监测成果实施设备状态检修。加强设备缺陷分析,注重消缺质量,实行缺陷闭环管理。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规定开展技术监督工作,充分发挥技术监督在预防设备故障中的保障作用。加强设备改造,积极利用新技术,提高设备可靠性、安全性。
  —— 开展全员技术、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在人、机、环境三大系列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因而把人的因素作为作业行为规范化的重点,强化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一是根据各工种、各岗位的不同特点与需要,加强各种生产工艺技术、职业安全卫生知识、事故多发地点、多发部位、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使用与防护、安全工器具的具体使用与操作等基本培训。二是注重现场培训,根据工作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倾向和不安全、不规范行为,由班组长、工作负责人随时随地地纠正;三是建立多层次的安全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加强安全技能培训,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四是开展公司历年不安全事件和系统内典型安全事故案例教育,借鉴事故教训,增强在生产工作中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3、安全设施标准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
  设备、设施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努力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的不到位现象,使的设备、设施和环境符合员工安全生产的需要,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
  公司结合4×60万千瓦机组发电后基建达标、行业优质工程和鲁班奖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现场安全设施标准化,按照《电力生产企业安全设施规范手册》的要求,对现场工作全过程中影响安全的环节、状态进行规范、统一,做到现场各种设备标志完整正确,安全警示齐全醒目,安全通道畅通无阻,为员工创造一个清洁、安全、文明的工作环境。具体实施安全标识系统标准化、消防设施定置标准化、应急设施配置标准化、作业环境标准化和安全工器具管理标准化。
  —— 安全标识系统标准化
  对所有生产区域设备、建筑物、构架全部配置明显的设备名称、编号以及安全警示牌、安全提示标志;厂内主要管道进行了涂色标识并基本标出了介质流向箭头;对旋转机械周围、楼梯第一级台阶、配电箱柜、控制屏全部划好安全警戒线、禁止阻塞线等。做到生产区的设备、管道色标色环、系统介质流向、转动机械转向标志等标识规范、齐全、统一。满足了现场安全管理的需要,又便于巡视人员、检修作业人员对操作检修设备的辨识,有效的防止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
  —— 消防设施定置标准化
  在主厂房和人员较多的建筑物内的走廊和疏散楼梯处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对全厂消防箱、消防栓全部进行统一编号,定点放置;对重点消防部位按《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的要求进行配置和定置管理消防设施;配备齐全的消防水、气体系统、泡沫灭火装置、消防报警系统;对消防稳压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定期检查试验消防设施,组织消防演习,确保了全厂消防设施齐全和消防通道畅通。
  —— 作业环境标准化
  主要从降低人员安全风险系数角度出发,强化对环境的治理和美化,重点解决员工在噪声、高温、有毒物质、放射性物质的环境作业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保护问题。在高温作业场所安装空调,给作业人员发放防暑降温药品和清凉饮料,现场配备一次性的耳塞,增加应急设施的投入;在控制室、主厂房及有毒有害作业等场所配备报警装置、急救药品箱、防护装备、通讯、冲洗设备及事故通风设施,安置语音报警器,为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了有效保护,确保工作环境对工作人员安全、健康、舒适。
  —— 安全工器具管理标准化
  加强现场安全工器具定置管理的规范化,班组配置统一的安全用具柜、接地线柜,使用前检查其确在试验周期合格范围内,对接地线按编号实行定置管理存放,以便检查接地线的使用情况,防止带接地线合闸误操作发生;对全厂安全工器具建立统一台帐、统一编号,落实专人保管。定期对各类安全工器具进行检查、更换,及时报废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安全工器具,实现了安全工器具管理标准化。
  4、安全管理信息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平台
  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由于安全生产信息面广,涉及到所有设备、人员以及环境状况,而且设备、人员、环境之间相互交叉,同一设备又与运行、检修、设备管理等不同部门、不同班组之间有着频繁密切关系。要将有效的安全生产信息实行共享,提高工作效率,简化繁琐的工作程序,就必须借助安全信息管理网络平台,以各部门专业、各班组岗位为终端,通过安全信息的收集、反馈与处理,形成安全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的闭环管理。通过信息平台为安全生产提供更为快捷、方便、安全的信息,达到过程控制、资源共享,促进公司整体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 发挥“EAM”功能,建立缺陷管理平台
  以高效运作、规范安全措施为原则,具体实施缺陷管理与工作票系统的整合。在“EAM”系统中建立缺陷工单、设备管理、点检管理等专栏。在工作票系统中建立危险源数据库,将已辨识的危险源储存在数据库中,使危险源控制应用到工作票系统中。利用“EAM”系统平台,实施工作票系统与危险源辨识、控制的整合,实施缺陷管理与安全管理的整合,从缺陷的填写、消缺开票、许可、处理、验收实现全过程网络化、闭环管理,信息共享,从而快速提高从缺陷发生到消除全过程的效率。
  —— 实施班组管理信息系统
  以加强班组安全管理的信息工作和基础资料台帐管理工作为原则,实施“班组管理信息系统”,对部门(班组)安全学习、月度工作计划与小结,安全工器具、“两措”管理、危险源辩识与评价、安全大检查与安全整改、各类安全文件信息等有关资料全部上传该系统,建立集中统一的安全管理数据平台,实现了公司生产安全信息资源共享,使管理人员可以完整、准确、及时地把握当前生产安全管理动态,实现管理工作的“在线管理、闭环控制”,提高了班组基础安全信息化管理。
  —— 应用两票管理系统,实现管理标准化
  公司建立了“标准操作票生成系统”和“工作票管理系统”。通过操作票系统的标准票库,为规范运行人员的操作票标准化、制度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通过“工作票管理系统”可使工作票从办理、签发、接票到最后的存档,都在网上实现,设备检修以各种设备的检修标准作业票作为基础数据,检修人员可通过调用同类设备的检修标准作业票,根据本次检修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形成本次检修工作的标准作业票,通过设置的流程执行,从而提高了设备检修工作的效率。同时管理部门可对工作票、操作票进行全过程实时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和两票合格率,为两票的统计分析提供便利条件,规范两票管理。
  —— 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
  建立安全监督网站和安全文化网页,营造企业安全文化氛围。通过安全信息发布、通报事故分析报告、违章照片曝光和录相片播放等形式,借以形成安全教育的氛围,从培养“我要安全”理念、培训“我会安全”技能、强化“我懂安全”素质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懂安全”的转变,对保证安全生产具有潜意识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安全管理标准化后取得的成效
  (一)提升了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通过创新安全奖惩机制、实施安全标准化管理,安全管理实现人性化、信息化、精细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使企业内各个岗位责、权、利清晰明确,工作流程、管理流程顺畅高效,有力地保证了生产运行、检修的有序、有效开展,提高了企业决策力、执行力和控制力,降低了安全生产风险。
  (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保证了公司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公司先后为浙能集团公司本部、新建电厂输送数十名员工,担任了企业中高层领导和关键技术岗位工作,有力地支持了浙江电力事业发展。
  (三)提高了机组可靠性、减少了“非停”。2006年公司实现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连续安全生产1126天,非计划停运0.8次/台.年;在1、3、6号机组C级检修和5号机组A级检修的情况下,1、2号机组等效可用系数指标96.68%;3、4、5、6号机组等效可用系数指标92.91%。2、4、5号机组在浙能集团公司燃煤机组运行竞赛年度综合排名第一、第三和第五名。
  (四)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6年公司2台30万千瓦机组
  完成发电量41亿千瓦时,厂用电率为4.8%,供电煤耗为331克/千瓦时,发电利用小时数为6836小时,完成销售收入14.4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46亿元,单位千瓦利润保持浙能集团公司最好水平。4台60万千瓦机组年完成发电量155亿,厂用电率为4.24%,供电煤耗为325克/千瓦时,发电利用小时数为6473小时。
  (五)创建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无形的管理带来了有形的成果,二期(4×60万千瓦)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公司先后荣获“中国优秀企业”、“一流发电厂”、“国家职业卫生示范企业”、“全国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4A级)”、“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电力行业质量管理奖”、“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国际认证联盟“管理创新奖”等荣誉称号。因业绩突出,公司还荣获浙能集团公司2006年度优秀企业、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中国电力营销网投稿热线:010-63438088/63361156 新闻投稿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914306897
邮箱:keymedia#powersp.com.cn(请将#换成@)
相关信息
2013年11月19-21日,主题为技术共建、精益求新 的全国输配...